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教育研究 >

南宋时期书院发达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南宋时期(1127年一1279年)书院发达
    从1127年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重建赵宋王朝,到帝呙祥兴二年(1279年)宋朝灭亡,这153年时间史称“南宋”。这一时期的特点是,金兵不断南下搔扰,南宋统治集团蜗居一隅,惨遭浩劫的广大南宋军民奋起抵抗,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在这种南北对峙、战事连绵、民不聊生的局势下,南宋的官学随着政治混乱、战争频临、财政日绌和统治者的无暇顾及而日渐衰落。虽然不断有人上书请修建学校,但廷臣皆以“兵兴馈运”为搪塞,很少问津。所以,南宋一代官学虽未中辍,但官学教育实无任何作用和影响。《宋史·选举制》载:(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礼部侍郎倪思请复混补法,命两省台谏杂议可否。于是吏部尚书赵汝愚等合奏曰:“中兴以来,建太学于行都,行贡举于诸郡,然奔竞之风胜,而忠信之俗微。亦惟荣辱升沉不由学校,德行道义取决糊名,工雕篆之文,无进修之志,视庠序如传舍,目师儒如路人,季考月书尽成具文。”《文献通考》载兵部侍郎虞俦的批评:“窃怪夫近年州郡之学,往往多就废坏,士子游学,非图铺啜以给朝夕,则假衣冠以诳流俗。而乡里之自好者,过其门而不入。为教授者,则自以为冷官而不事事。自一郡观之,若未甚害也,举天下皆然,则实关事体矣……夫朝廷建一官,盖欲使之治一职,苟以为迂阔于事,无补于时,曷不一举而废之,吏禄学粮犹可省也。若以为化民成俗,长育人材,自学校始,祖宗以来,莫之有改,奈何使之名存而实亡乎。”在这种学官失职、官学徒有其名的情况下,一些在官场失意的中小官吏和散居民间的有德有识的知识分子,或利用唐末五代和北宋初年创立的书院旧址,或选择山林僻静处筑庐设院,招徒授业,传播文化,切磋学问,长育人才,因而教育的重心便转移到私家讲学的书院之中。南宋书院迅速发展,遍及府、州、郡、县,成为中国教育史上书院制度最为盛行的时期。这是南宋时期教育的突出特色。
    简述以下六大书院:
    1应天府书院
    在今河南商丘故城遗址。起源于后晋。虞城人杨悫,“力学志勤,不求闻达”,建立私学,教授生徒。楚丘人戚同文从学,毕诵五经,崇尚信义,不求仕进。将军赵直为之筑室聚徒,称睢阳学舍,求学之人不远千里而来。名为学舍,实具书院性质。宋初开科取士,学舍生徒“登第者五六十人。宗度、许骧、陈象舆、高象先、郭成范、王砺、滕涉皆践台阁”。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戚同文去世,此学一度中断。
    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应天府民曹诚出资三百万,“即同文旧居建学舍百五十间,聚书干五百余卷”,“博延生徒,讲习甚盛”。曹诚愿以学舍入官,府奏其事,“真宗皇帝为之嘉叹,面可其奏”。二月二十四日,诏赐额“应天府书院”,署曹诚府助教,戚同文之孙戚舜宾主持书院,大中祥符四年至八年,范仲淹在应天府书院学习了5年,学有大成。
    仁宗天圣三年(1025年),应天府知府李及说:“本府书院,甚有学徒,自建都以来,文物尤盛。”申请增加发解进士额3人。
    天圣五年(1027年),范仲淹母丧丁忧居住应天府。该府留守晏殊请范掌教书院。范仲淹训督学生,皆有法度,执经讲解,不知疲倦。“由是四方从学者辐辏。宋人以文学有声名于场屋朝廷者,多其所教也”。
    天圣“六年九月,晏殊言请以王洙充书院说书。从之。……景佑二年十一月辛已,朔,以书院为府学,给田十顷”。
    仁宗庆历四年,新政推行时将南京府学改为南京国子监。
    哲宗时,文学家曾巩之弟曾肇任应天府知府,亦曾重视该院发展。
    2.白鹿洞书院
    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东南(今星子县镜)。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宋破江州,南唐庐山国学结束,成为地方人士经办的学校。“太平兴国二年三月庚寅,知江州周述言:庐山白鹿洞学徒数干百人(似指南唐建国学后,学生历年总数。朱熹则说:‘国初时,学徒犹数十百。’乃指同一时期。)请赐九经肄习。诏从其请,仍驿送之。……咸平五年,敕有司重修缮,又塑宣圣十哲之象。……皇佑五年,其(孙冕)子琛即故址为学馆十间,牓曰:白鹿洞之书堂,俾子弟居而学焉。郭祥正为记。”次年书堂毁于兵火。
    南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知南康军,重建白鹿洞书院。次年,书院初成,朱熹升堂讲<<中庸首章》。吕祖谦撰《白鹿洞书院记》。朱熹集《圣贤为学之序》揭之书院楣间,后人称之为白鹿洞书院学规(揭示、教条),对后来的书院和学校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淳熙八年(1181年),请陆九渊来院讲学。陆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朱熹为之跋,并刻石立于书院。
    宁宗嘉定十年(1217年),朱熹的儿子朱在以大理寺正知南康军,继承父志,完成了白鹿洞书院重建工作。黄干在《南康军新修白鹿洞书院记》中说:“其规模宏壮,皆它郡学所不及,于康庐绝特之观甚称,于诸生讲肄之所甚宜。”白鹿洞书院自朱熹重建后,延续有宋一代,培养出了不少人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