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申锡泄密 被贬开州牵连百人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一直是难以解决的两大难题。唐宪宗和唐敬宗甚至被宦官秘密杀害,到唐文宗李昂上台后,杀害两任皇帝的凶手仍活跃在皇帝身边。宦官王守澄等人尤其专横跋扈,在皇帝的眼皮底下招权纳贿,肆无忌惮。 为了铲除这些为非作歹的宦官,唐文宗曾与翰林学士宋申锡秘密商量,宋申锡提出“逐个击破,渐除其逼”的策略,唐文宗觉得宋申锡“沉厚忠谨”,可以托付大事,便提升宋申锡为尚书右丞,不久,又提升宋申锡为“同平章事”,即宰相的职位。 宋申锡出任宰相后,提拔吏部侍郎王璠为京兆尹,还把与皇帝密谋诛杀宦官的事件告诉了王璠。没想到王璠不够慎重,把秘密泄露出去,被王守澄等人知道了。王守澄、郑注等人马上想方设法陷害宋申锡,他们叫神策都虞候豆卢著诬告宋申锡密谋造反,企图立漳王李凑为皇帝。王守澄亲自把诬告信交给唐文宗,唐文宗不知是诈,信以为真,十分愤怒,贬漳王李凑为巢县公,宋申锡为开州司马,受牵连者近百人,后来宋申锡死于贬所。 贺若敦“刺舌出血”诫子慎言 一般人遇到对自己不公的事,往往免不了会有怨言。但在官场上,怨言说出口后,只会对自己更加不利。 南北朝时北周的军司马贺若敦,认为自己带兵打仗的能力不亚于任何人,眼看与自己同时出道的人都当上大将军了,自己仍任军司马一职,难免憋了一肚子气。在与陈朝军队交战的湘州之役中,贺若敦全军而返,他以为会受赏,但被上头责以“失地无功”,将他除名为民,忍不住对上面派来的使者口出怨言,结果惹怒了上级,“征还,逼令自杀。”在临死前,他对儿子贺若弼说:“吾志平江南,今而不果,汝必成吾志。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说完用锥“刺弼舌出血以诫之”。只可惜贺若弼并没有吸取父亲的教训,在灭陈的战役中,贺若弼立下了汗马功劳。战争结束后贺若弼与韩擒虎在隋文帝面前争功,隋文帝对两人都予以重赏。后来,杨素、高颎等人出任宰相,贺若弼仍停留在领军大将军的职位上,他又觉得不公平,“形于言色,由是坐免官,怨望愈甚”,终于惹来牢狱之灾,虽然隋文帝免了他的罪,不久后又恢复了他的爵位,但从此以后再也不任用他了。(钟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