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清初社会秩序重整理念与对世风的批评(2)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作者:何素花 佚名 参加讨论
二、理学理念 
    明代的商品经济的变化至清代初年,一般研究者多提到,受清初开国政策及战乱破坏的影响,呈现了时代的断裂性,即使有延续性,某些问题的表现形式,也会有一些本质上的不同。但是清初从康熙的起居注中,自他任命汤斌(1627-1687)为江苏巡抚,至张伯行替任,以至康熙垂垂老矣召见张伯行时,仍忿忿不平的谈及江南风气的不良,可见明清之际面临改朝换代冲击下的江南地区,在社会经济变迁影响下,如奢侈之风、华丽之俗,在在是地方官,甚至是六次南下江南的康熙,直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康熙帝与张伯行之间的对话,言谈之中,不断的透露着对世风的批评与亟待整顿的心理,一方面也不断的表达出,无法整风易俗的无奈。不管明清究竟是如何的不同,我们几乎可以看到一个共同性的问题,就是在社会经济变动,要求秩序维持对学者官僚来说是极重要的。   
    清初的理学家之一如陆陇其(1630-1693),其强调朱熹的「明人身之太极」的观念,太极即是天道或天理,不外乎人伦日用。陆陇其极力的尊程朱黜陆王,主张朱学成为统治思想,而反对王学在思想领域占任何地盘,认为王学名儒实禅,其在《周永瞻四书断序 》提到: 
    明中叶自阳明王氏倡为良知之说,……王氏之学遍天下,……学术坏而风俗随之,其弊也至于荡轶礼法,蔑视伦常,天下之人恣睢横肆,不复自安于规矩绳墨之内而百病交作,……明之所以盛,程朱之学行也,其所以衰者,程朱之学废也。 
    理学在明末清初均曾引起极大的争论,如书被焚、人被囚的李贽(1527-1602)的肯私心、陈确(1604-1677)、王夫之(1619-1692)等之理存于欲之说,甚至有戴震之对理学命分说及无欲说的批评,甚至批评理学之将尊卑长幼贵贱秩序等看作天理,认为是「理者同于酷吏之所谓法,酷吏以法杀人,后儒者以理杀人」,批评理学为假道学2。因此在此理学受冲击,出于转变社会风气的考虑,清王朝统治者为建立统治秩序,即力图用程朱理学加强思想控制,于顺治二年颁《科场条例》即沿袭明制,规定考试内容采用程朱理学对儒家经典的诠释为依据,康熙更是夙好程朱深谈性理。对此陆陇其曾加以赞扬说「今天子崇正学,程朱之学复行于世」。康熙三十三年,陆氏即以「千秋理学正宗」的名义,入祀嘉定县名宦祠,雍正二年从祀孔庙3。江南地区之地方官张伯行即重复陆氏的观点而提到4: 
    圣贤之学一日不讲,则人欲潜滋天理澌灭,……所谓学者非外铄而强为之道,不离乎人伦日用,使人人复其性分之所固有,尽其职分之所当然……欲与士之贤而秀者,讲濂洛关闽之学以为之倡,既表章先儒遗书以行于世。 
    朱子理学的观点,有着极大的影响,亦成为重建社会秩序的重要思惟。所谓圣人可学而致,人伦日用、三纲五常是理学家讲求的重点。朱熹言5: 
    天分即天理也,父安其父之分,子安其子之分,君安其君之分,臣安其臣之分,则安得私? 
    讲失节事大的程颐,甚至要存天理灭人欲,「民有欲心,见利则动,苟不知教而迫于饥寒,虽刑杀日施,其能胜亿兆利欲之心乎?」宋明理学家的宇宙论,谈理、气、无极、太极,是在重建以人伦秩序为本体轴心的孔孟之道,重血缘、崇宗法、讲感情、立主体,要求推己及人,尊老抚幼,确定名份、尊卑、等级,从而维护封建制度永世长存。朱熹庞大思想体系的根本核心在于建立这一个观念,即人世伦常=宇宙规律。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万物皆有此理,理旨同出一源,但所居之位不同,则其理之用不一,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而异其,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 
    在朱熹看来,道心人心本一心,但有天理人欲之分,如果饮食男女出乎正,人心可变心6。因此如何让那受利欲熏心、被异端冲击的人心,重返受教于重视人伦──三纲五常的朴质社会,是清初理学家们极于致力的工作。 
    在江南地区,担任整风易俗重任的著名官员──汤斌,在任期间整顿风俗,据言搞得寺院里没有游玩的妇女,迎神赛会也不再举行,也听不到艳丽的歌曲,打醮降神那一套也很少见了,特别是嬷毁五通神祠,用于建造学校7。不论是汤斌或张伯行任抚江南,康熙帝要他们在任重视的问题,无非是风俗之整顿,起居注中,多次提及康熙帝对此问题的重视。自康熙二十三年任汤斌至江苏,至五十四年康熙垂垂老矣,召见张伯行的对话,显示康熙帝对前后几任官员,无法整顿东南风俗,流露出忿懑之情。康熙二十三年,汤斌补授江宁巡抚,即因汤斌精通道学,典试浙江时,操守甚善,即以江南移风易俗之重任委以汤斌,「朕以尔久侍讲筵,老成端谨,江苏为东南重地,故特简用,居官以正风俗为先,江苏风俗奢侈浮华,尔当加意化导。移风易俗非旦夕之事,从容渐摩,使之改心易虑,当有成效8。」而张公之抚任,亦是以东南之地的移风易俗为重任,但至康熙五十四年二月初 一日,及四月初八日至九日,康熙谈及张伯行在江南抚任之情,言谈之中似乎都要怀疑自己当初任用非人了,即如张伯行初任巡抚时,曾奏欲致移风易俗,家给人足,以报皇上,朕即以其言太过,后乃滥收词状,案牍不清,堆积千余件,牵累及监毙者甚众。……现今地方凋敝,大非南巡时景象。所谓移风易俗,家给人足者安在?故听其言必观其行。曩汤斌在苏州出示,有云爱民有心,求民无术,苏人闻其言咸诟之。彼为巡抚果爱民心切,岂难据实上闻,乃出救民无术之语?凡为小吏者,律己廉洁,便可称善。大臣则自有大臣之体,当行有益于地方民生之事,非徒尚操守而已9。 
    本文即针对康熙时代,时人对于社会正统秩序不再的批评与抑制之观察,从本文要研究的文本中可见,理学家的礼法、秩序观念,是康熙时期,亟欲重整古风运动的主要理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