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教育思想 >

马卡连柯《教育诗》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中国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马卡连柯(1888—1939),前苏联教育家。生于乌克兰的别洛波里城。1905年中学师资训练班毕业后开始从事教育活动。1917年以优质奖章获得者的资格毕业于波尔塔瓦师范专科学校。1920—1935年先后创办并领导了高尔基工学团、捷尔任斯基公社两个儿童教养院,创造了在集体中把教育同现代工业生产相结合的教育形式,挽救了3000多名误入歧途的青少年。1934年加入前苏联作家协会,1935年起任乌克兰内务人民委员部劳动公社管理局副局长,之后,他主要从事教育的经验总结,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1939年以其在教育工作和文学活动方面的卓越成就被前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劳动红旗勋章”。同年4月1日病故。其著述都收录于《马卡连柯全集》,共7卷,由1950年成立的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马卡连柯全集编辑委员会”编辑出版。1988年,前苏联又出版了8卷本《马卡连柯全集》。
    《教育诗》(1933—1935年)叙述了教养院的流浪儿童,从不遵守纪律的一群乌合之众,在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指导下,逐渐转变为团结战斗的集体,成为苏维埃新人的故事。此书1925年开始写作,1935年全部脱稿,全书共分三部61章。筇一部于1933年首次刊登在莫斯科《苏维埃文学》第3号上,1934年莫斯科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第二部和第三部于1935年发表,而后又合订或单行再版多次。仅至1953年为止,已在前苏联印了41版,印数达1225000册,以后,又多次再版并被译成法、英、德、波兰、捷克、西班牙、中文等多种文字在众多国家和地区发行出版。1956年,前苏联基辅艺术电影制片厂把《教育诗》拍摄成同名彩色故事片搬上银幕。中国长春电影制片厂于i957年译制在中国发行放映。可以说,《教育诗》是一部不朽的杰作,是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最宝贵的教育学遗产,在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马卡连柯撰写《教育诗》之时,正值他担任高尔基儿童劳动教养院和捷尔任斯基公社的工作。他根据自己和流浪儿童实际接触的切身体会,分析研究了各类犯罪儿童不同的心理情绪和生命烙印,经过长期的教育实践和艰苦复杂的创作过程,以诗一般的激情创作而成,是一部优美而动人的教育工作记录。它由回忆录、随笔、特写、日记、政论、中篇小说等多种不同的文学体裁所组成。作者以明快幽默的语言,创造了一系列生动的艺术形象,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教育诗》生动地体现了马卡连柯的新型的教育观点,真实地反映了他的创造性的教育工程。他突破了传统的教育理论的框架,给前苏联教育史写下了崭新的一页。高尔基对马卡连柯的教育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1928年,高尔基访问了儿童教养院之后,在《苏联巡礼》一文中写道:“这几百个受了生活那样残酷的、侮辱性的蹂躏的孩子,是谁能这样改造他们,使他们变得不可认识了呢?教养院的组织者和院长安·谢·马卡连柯”。
    (一)《教育诗》各部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描写的是教养院的初建过程。年轻的苏维埃政权为了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也为了孩子们,决心把大批犯罪的流浪儿童收留下来,进行改造教育和培养。1920年9月,办起了“高尔基儿童劳动教养院”。学院的条件十分艰苦困难,没有人员,没有校舍,没有资金、没有设备,吃穿成了问题,学童们染上了盗窃、流氓、抢劫、赌博等恶习。到处是愚昧无知的人,周围又多土匪。但马卡连柯确信,孩子们是可以教养好的,尽管他手里并没有现成的科学方法和理论,他说“理论应该从我眼前发生的全部现实事件里去归纳出来”。
    马卡连柯根据自己在十月革命前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分析研究了流浪儿童堕落的根源,确认少年儿童犯罪是由于沙皇俄国的社会条件造成的。另外,他摒弃了旧的儿童学者以惩罚为主的教育理论,采取循循善诱的办法教育儿童。工作中马卡连柯虽然也有过走投无路的时刻和绝望的念头,但他没有放弃事业,始终不渝地战斗在自己的岗位上,正如他写的“无以复加的穷苦、虱子、冻伤了的脚,都不能妨碍我们幻想美好的未来”。书中也描写了马卡连柯摸索着建立并锻炼学生集体的经过,注意在集体中培养民主的风气,以及为教养院争得了建立共青团的权利。
    第二部写的是高尔基儿童劳动教养院健康成长的过程。到教养院建立的后期,教养院扩大到特烈普凯田庄,开垦了60多亩土地,种上了冬小麦、春小麦、马铃薯、甜菜……摆脱了饥饿处境。而且,租到磨坊、买到马匹、建立养猪场,出乎意料地使人感到教养院竟一天天显著地富有起来,具有殷实的,有条不紊的先进企业的气派。“教养院的面貌焕然一新,变得有文化……没有一个学童再会怀疑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教养院从初期的简单上课,讲故事,进而成立剧团,建立剧院,提高了孩子们使用语言和表演的能力,也提高了其文化素质。同时,教养院里萌发了文明建设的幼芽:修整院落,购买新家具,建立花园,学童们自觉地纠正起村民们的秽言秽语来。当然,这一切的变化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凝聚着马卡连柯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第三部写的是教养院迁往库里亚日及其改造的过程。搬到库里亚日不久,教养院很快征服了它,建立起了更庞大、更坚强的集体,在新学校建立了马房、猪圈、金属加工坊……孩子们成长很快。这些都与教养院有个好的集体息息相关,正如马卡连柯所指出的“风格和格调永远遭到‘理论’的白眼,然而这都是集体教育中一个最主要的部分”,“许多儿童机关之所以会失败,就是因为他们里面没有形成一种风格、没有形成习惯和传统”。教养院的成功,引起大学生、工人、新闻界和国外的注意,高尔基也曾亲自到教养院来参观。
    马卡连柯认为“教师沉默寡言算不上什么缺点。实事求是”不辞劳苦,有真才实学,有工作能力,孩子们就会对他表现出最大的敬意和爱戴;相反,不管你多么亲切,说话多么动听,态度多么和蔼,工作却一事无成,处处表现出不通业务,那么除了蔑视之外,你永远不配得到什么。这种蔑视有时是宽大的,含着讽刺,有时是暴怒的,含着无比的憎恨,有时是执拗的,含着侮辱。”
    (二)《教育诗》阐明的教育方法
    《教育诗》作为一部教育著作,阐述了新教育法:
    1.流浪儿是可教育的。前苏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旧俄国,就有200万以上的流浪儿童,革命后经历了战乱和饥饿,人数又大大增加了,也成了一个社会问题。苏联政府决心拯救和教育流浪儿童。马卡连柯成功地执行了这一任务,并且创造了教育上的奇迹。可是对于这样一个任务,人们的看法大不一样,教育家也是各说不一。至今人们也有只怀鄙视,认为不可教也的。其实,儿童生来是一样的,不能把失足儿童看成不可救药,有些儿童染上了坏毛病,总有其根源,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从恶源里把儿童争取过来。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就“人是教育的对象”写过专著。从这一点出发,流浪儿童是可以教育的,不是没有科学根据的。只是这一工作加倍的辛苦、闲难而已。
    2.建设学生集体,让学生在集体中自我教育。书中叙述了马卡连柯建立和锻炼学生集体的经过。他对学生的性格、脾气、优缺点看得细致、准确。把学生分成几个连队,指派队长,有意识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每个人也逐渐养成热爱集体生活的习惯。马卡连柯认为,学生的成长必须有良好的集体。使学生有归属性和纪律性,这是教育工作得以开展的前提。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的影响是非常关键的,但是教师的影响也是有限的。建立学生集体,通过集体的规章制度和大家的互相影响,它有教师不可取代的作用。学生有集体组织,他们就会在集体活动中得到自我教育,这叫做“平行影响”。
    3.前景教育方法。马卡连柯不迷信各种各样的犯罪记录和大包小包的档案,而是依靠对儿童的实际表现作出判断来进行工作。他认为:在改造过程中,不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过去的错误上,而应引导他们看到美好的未来。他强调说:“一个人向前瞻望的时候,如果看不到一点快乐的远景,他在世界上就活不下去,人类生活中真正的刺激是未来的快乐”。
    4.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工学团的教师用肝胆照人的模范行动完成了对学员的道德影响。所以,他在总结组织教师集体的经验时说,“主要完全是因为我们教师的工作是那样充满自我牺牲的精神和那样地艰苦,因此,自然而然地引起了大家的尊敬。所以除了极少的例外,学员们跟我们的关系是很好的”。
    5.惩罚的方法是必要的,而且要对每个少年犯罪者作具体分析,对症下药。马卡连柯认为“在集体和集体机构没有成立之前,在传统没有形成,最起码的劳动习惯和生活习惯没有养成之前,教师可以有权采用强迫的方法”。如对懒惰者的善意惩罚就是一个生动的事例。马卡连柯故意让一个有些懒惰的孩子去领导一个特别懒惰的人进行劳动,结果是使他们双方都看到了这种惰性的不可容忍,从而促使双方痛改前非,树立起劳动观念和习惯。
    (三)《教育诗》的主要教育思想
    在《教育诗》里,马卡连柯的主要教育思想得到了充分地体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尊重、信任儿童,以正面教育的方法情真意切地去感染儿童。十月革命后,苏维埃国家要在沙皇俄国的废墟上建立,处在百废待兴的局面。流浪儿童和青少年罪犯成群,教育和改造他们成了新政权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把他们培养成有政治觉悟,有高度责任感和荣誉感,遵守纪律,朝气蓬勃的社会主义社会成员?马卡连柯认为重要的一条就是热爱、尊重和信任他们。因为在马卡连柯看来,学员本来都是好的,是“普通的孩子”、“没有违法的儿童,而有的只是那些和我一样充分享有幸福生活权利的人”。在改造这些青少年犯罪者的过程中,他对工学团的学员不但不厌恶,而是欢迎他们,一开始就和他们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彼此信赖的友谊。同时,马卡连柯极力不让犯罪的青少年回忆痛苦的过去,鼓励他们“应该忘记过去,应该不断地前进”。当他发现学员稍有一点进步时,就积极地加以表扬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热爱、尊敬学员,还要善于从他们身上发掘积极的因素,引导他们前进。他觉得“每个跳蚤都有它的用处”,何况是一个人,是一个能够合理生活的人。
    总之,马卡连柯相信:“人是可以教育好的,对人应该采取既严格要求,又充满乐观的态度,要发掘人身上的力量和美,使他认清前途和远景。”
    2.教师要以身作则并倾注自己的心血去塑造儿童的灵魂。马卡连柯在《教育诗》第一部第27章“攻取共青团”中写道:“我们认为单单‘改造’一个人还不够,我们应该用新的方法教育他,就是说,应该把他教育成不仅是社会上没有危险的或是无害的一员,而且应该把他教育成新时代的积极分子。”以此为目的,马卡连柯欢迎来到工学团的犯有抢劫、偷盗罪的学员。有的学员来到工学团时,身一上脏得要命,骨瘦如柴,生着疥癣。可是,助理医生兼护士葛利高里叶芙娜总是从生活上关怀他们,不辞劳苦地替他们收拾,像“亲娘”一样对待他们,表现了工学团的教师对学员的爱。特别是高尔基对学员的热爱和关怀,对学员的“思想的转变”有重大影响。
    为了教育好学员,工学团的教师针对学生的各个特点,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为了把学员培养成苏维埃新人,教师在劳动中总是以身作则,在农田和工场里与学员们一起干活。教师们的以身作则是工学团改造与培养流浪儿童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3.对学员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和劳动教育。马卡连柯通过让学员参加农业生产,修房子等工作逐渐地组织了儿童集体。他认为:每一个学员都是人,要唤起他们的人格的力量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把学员的集体组织起来。他指出,组织儿童集体的第一个步骤是要引导学员了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并且通过说理教育而逐步形成集体的舆论。
    马卡连柯说明,为了组织儿童集体,必须有一个核心,要有一批积极分子,特别是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对于工学团顺利建立与巩固儿童集体是十分重要的。他经受千辛万苦,为教养院争得了建立共青团的权利。在马卡连柯看来,共青团组织是儿童集体的核心,在工学团里开展各项工作,都要注意发挥共青团员的作用。他指出“在我们的艰苦的事业里,这个领导核心显示出他们好像一架非常准确精密的机器”。这架机器的运转,就带动集体前进。与此同时,在集体核心的周围,还要有一批接近核心的积极分子。
    马卡连柯指出必须注意集体的传统及其继承性问题。他认为,在一个儿童集体中,可以采用老学员带新学员的方法。把集体的优良传统保持下来。
    此外,马卡连柯在高尔基工学团是把培养儿童集体同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他看来,劳动教育与劳动锻炼是改造流浪儿童最有效的手段,因为“正确的苏维埃教育,不可能是不劳动的教育,集体必须要和生产劳动连在一起”。
    4.注重提高学员的科学文化水平。马卡连柯说“我非常重视自己的教学事业”。工学团的学员们都是半天做工,半天上课,他要求学员“无论如何首先要把功课学好”。尽管当时进入工学团的孩子的“文化程度实在太低”,但马卡连柯和教师们还是以极大的耐心组织他们学习文化知识。后来,学员们的文化水平有了提高之后,马卡连柯向学员们“提出了一个令人振奋的、美好的目标”,这个在文化上的具体目标就是进入“工农速成中学”念书。所以,学员们都怀着进入“工农速成中学”的憧憬,勤奋地学习。工学团里建立了图书室,为学员们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创造了条件。马卡连柯说,“我们的课程给了学员们许多丰富的知识”。经过工学团教师们八年辛苦的工作,可以说,工学团里的文化工作的基础更扎实了。正因为如此,工学团培养了一大批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为苏维埃培养出了一批新人。
    总之,马卡连柯的《教育诗》充满着他的无穷智慧和他作为灵魂工程师的匠心。此书和马卡连柯的具有革新精神的教育理论及其成就,在前苏联和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一部很有教益的好作品,达到了崇高理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完美统一。(田东平 张明高 刘立德)
    来源:《中外教育名家名著介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