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论语》中的孝与今天的农村社会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甘肃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孝,也许是儒家思想中最具人性化的伦理基础。正因为具有浓郁的人性基础,孝道才得以传承数千年。然而,这一最具人性基础、最根本的家庭伦理准则,在农村老人的叹息声中,渐渐远去。
    孝是什么,或者说怎么做才算是孝。这一问题,我的祖辈和父辈以及我所采访过的农村老人都不能清晰地回答。他们只是说,现在的年轻人对父母长辈不好。这个“不好”,是说老人得不到赡养。得不到赡养,就是不孝。
    其实,在孔夫子那里,孝不仅仅是指赡养。总结一下,孔子所谓孝可以分为五个层次。一是孝顺,孔子说孝顺就要“无违”,不违背父母长辈的意愿,就是孝。二是敬养,孔子说:“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三是关心父母的年龄和身体状况,“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父母,唯其病之忧”。四是“不远游”,要和父母在一起生活,父母活着的时候不能远游,死了以后还要服丧三年。五是孝是社会关系的基础,孝悌并举。
    《论语》中孔子对孝的论述,是传承数千年孝道的基本内容。虽然,农村社会里听不到“子曰”,但夫子之言却渗透在农村社会生活之中,成为影响农村社会关系的伦理文化。
    “无违”,显然成了过时的标准。娃娃们长大了,翅膀就硬了。翅膀硬,最先表现在不听话上。不听话,就是不听老人的安排。当老人们生产、生活的经验不能给家庭带来新的发展时,老人们也就无奈地交出执掌多年的家庭权力。从主角到配角,忍气吞声,不言不语。一个老人说“要想开些,现在就是年轻人的天下”,这样开明的思想之后,总有一些无奈的感慨。
    “敬养”中的养字多多少少还存在,但敬的成分却越来越少。非要找一个孝敬的例子,总是发生在电视上,发生在传说中,发生在远得无法证实的村子里,一般不会发生在自己身边。这些年,一些地方之所以将评选好媳妇、好子女,作为引导社会风气的一种好办法,正是因为农村缺少这种正价值的引导。没有标准,也没有楷模,不“老吾老”,也不会“以及人之老”。熟人亲戚组成的农村人情社会,渐渐解体。
    关心老人的年龄,主要的表现在过寿上。我生活多年的村子,一般选择60、70、80这样的整数年龄过寿。我没有做过统计,但我听到的过寿故事越来越少。即使听到过寿的消息,也总是发生在富有之家,或者官宦之家。普通百姓人家,老人活不到80岁,一般不会过寿。关心老人的身体,主要表现在老人得病了能不能得到及时救治。这方面还好。在我生活过的村子里,很少听到这种有病不治的事件。在我多年的农村采访中也很少遇到此类事件。当然,个例还是有的。但个例不能证明整个农村社会无视老人疾病。
    “不远游”,这是最做不好的一条。到农村采访,常常会听到“3860部队”这个特殊的词。38是指女人,60是指老人。女人、老人和孩子,是农村社会的基本成员,这是因为大多数青壮年男人进城打工了。孔子说“游必有方”,打工挣钱,算不算是“有方”呢。外出打工,孩子们就无法呆在父母身边。父母尚有劳动能力还好,父母丧失劳动能力,子女还要外出打工,这有违传统孝道。很显然,这种冲突是长久的,因为“缩小分母”的社会流动正是目前农村社会发展的大潮。
    “孝悌”,通俗的理解,可以说成是尊老尊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悌,说的是四海之内皆兄弟,中华民族大家庭。在农村,这种大家庭的传统还是存在的。在我生活多年的农村,非血缘社会关系的称谓,一般以家庭成员的年龄为参照,与父母年龄相仿的称之为“姓+叔伯”,再长便是“姓+爷爷”。当然,农村非血缘之间的关系仅限于称谓,“以及人之老”或者“以及人之幼”很少有实质内容。
    儒家构想的大同世界里,“老有所养”,“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就是对老人所享受的社会权利的一种具体规定。数千年之后,这种社会图景依然是一种理想。其实,农村传统孝道的失落,并不意味着农村伦理的没落。虽然,传统孝道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已经不复存在,现代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尚未形成,新的农村伦理还无所依附,但可以肯定的是,成熟的社会养老制度必然承担越来越多的养老责任;孝不再是个体家庭之间的伦理准则,养老,敬老,满足老人的意愿,以及抚慰老人的生理的病痛与心理的孤独,都会成为政府功能。我们相信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传统孝道不会真正消逝,而会升华成为一种理性的社会制度。到那时,农村社会内心的忧郁将被老人们幸福的生活所取代。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