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言与存在的关系 “究竟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反倒不在?”这是海德格尔在《形而上学导论》一书中的第一句话。海德格尔认为,对存在的研究和探讨,就在于回答“究竟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反倒不在?”这一最根本的问题。海德格尔认为,这一问题包含着丰富的内容。首先,它所揭示的,是人对存在的发问。海德格尔认为,从现象学的角度来看,这是进入研究存在的正确途径。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用此在这一术语来称呼,“这种存在者,就是我们自己向来所是的存在者,就是除了其它可能的存在方式以外还能够对存在发问的存在者。我们用此在这个术语来称呼这种存在者。”在《形而上学导论》中,他说:“不过,唯有一种在者,即提出这一问题的人,总是不断在这一追问中引人注目”。 其次,海德格尔认为,在这句话中,还包含着对存在的认识。存在是什么,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是一个最空洞和抽象的词。存在这个词最终只是一个空洞的词。它意指非现实的,不可把握的,非真实的。“它的含义是一种非现实的迷雾。当尼采称象在这样的最高概念为气化实在的最后一道青烟时,他最终是完全正确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存在就是无。当然这无指的并不是不存在,它是从抽象的意义上来说的。 再次,语言同存在有什么关系,海德格尔认为关系非常密切。在这里海德格尔最想了解的就是在存在变成了气这一过程中,语言究竟起了什么作用。他的这段话最有代表意义。“在我们看来,询问在的问题与询问语言的问题在最中心处相互交织在一起。因此,可以看出,当我们现在要着手在其作用上摊出在变成了气这一所谓事实时,我们不得不从对语言的思考开始,这决不仅是一个表面的偶然事件”。 二、语言与存在的遮蔽 海德格尔认为,西方哲学的发展,自古希腊以后,实际上就是一部遗忘存在的历史。反映在对语言与存在的把握上,就是对在变成了气这种事实的误解。在他们看来,既然在是飘忽不定的、空洞的概念。那就最好不要谈存在。而应关注特殊的在者。这样一来,存在这一空洞的概念就填满了。然而问题解决了吗?海德格尔认为没有,“撇开在而归附特殊的在者,这条指示却表现出:这条指示嘲弄了它自己还不晓得在是怎么回事。因为,只有当我们而且要看我们怎样已经辟头就从在的本质领会着在的时候,那个多方提到的特殊在者才能作为这样一个在者敞开在我们面前。”另外,海德格尔认为,在对在变成了气这一事实的误解过程中,语言当然指传统意义上的语言,也起了遮蔽的作用,这集中体现在对语言的错误的认识和把握上。传统的语言学的观点在谈到语言时,只把它看作工具,其功能就在于使用和被使用。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语言和存在最原始的关系被遮蔽了。海德格尔认为,现在“仅还只有极少数人有能力看穿当今的此在对语言的这种错误关联和无所关联的全部意义。” 三、语言与存在的显现 海德格尔对存在的认识就是对在变成气这一过程的正确认识。他认为对存在的发问和领悟是一种状态,正是在这种状态中,存在得以显现,反映在语言与存在的关系上,就是存在借助于语言得以显现。在这个过程中,语言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海德格尔认为,如果没有存在这个词,“那就根本没有任何语言了”。 如何把握在变成气这一过程,海德格尔认为,按传统的思路肯定行不通。传统语言观认为,语言是对事物的反映,但用这种观点解释存在变成气这一事实肯定不行。因为,“在这个词在其每一变异形中对其所指说的在本身发生的关系根本不同于语言中其他一切名词和动词对其所指说的在者发生的关系”。 海德格尔认为,在变成气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对在的领悟的过程,这里所说的气指的是一种对存在领会、发问的状态。“这股气把对在的领会指向一个确定的视野,这一番理解都是从这个视野来满足心愿的”。“在”的意义就是以当今与在场、坚持与持久、停留与出现这个圈子来划出自己的界限。而这个过程是要借助语言来完成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