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交友之道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摘自于丹《论语心得》 佚名 参加讨论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着他的为人。
    要了解一个人,你只要观察它的社交圈子就够了。从中可以看到他的价值取向。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朋友在一个人的社会活动中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朋友像一本书,通过它可以打开整个世界。
    但是朋友有好坏之分。良朋益友可以给你带来很多帮助,恶朋佞友却会给你带来许多麻烦,甚至引你走上邪路。因此,选择朋友就显得非常重要。
    那么,什么样的朋友是好朋友?什么样的朋友是不好的朋友?怎样才能交上好朋友呢?
    《论语》里面给出了答案。
    孔夫子非常看重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朋友的作用。
    孔子教育自己的学生要交好的朋友,不要结交不好的朋友。
    他说,这个世界上对自己有帮助的有三种好朋友,就是所谓的“益者三友”,是友直、友良、友多闻。
    第一,   友直。直,指的是正直。
    这种朋友为人真诚,坦荡,刚正不阿,有一种朗朗人格,没有一丝谄媚之色。他的人格可以影响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也可以在你犹豫不决的时候给你果决。所以这是一种好朋友。
    第二,   友谅。《说文解字》说:“谅,信也。”信,就是诚实。
    这种朋友为人诚恳,不作伪。与这样的朋友交往,我们内心是妥帖的,安稳的,我们的精神能得到一种净化和升华。
    第三,友多闻。这种朋友间闻广博,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知识面宽。
    在孔子生活的先秦时代,不像我们今天有电脑,有网络,有这么发达的资讯,有各种形式的媒体。那个时候的人要想广视听怎么办呢?最简单的一个办法就是结交一个光见博闻的好朋友,让他所读的书,让那些间接经验转化成你的直接经验。
    当你在一些问题上感到犹豫彷徨,难以决断时,不妨到朋友那里,也许他广博的见闻可以帮助你作出选择。
    结交一个多闻的朋友,就像拥有了一本厚厚的百科辞典,我们总能从他的经验里面,得到对自己有益的借鉴。
    《论语》中的益者三友,就是正直的朋友,诚实的朋友,广见博识的朋友。
    孔老夫子又说了三种坏朋友,即“损者三友”,那又是些什么样的人呢?
    孔夫子说,还有三种坏朋友,叫做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有这三者“损矣”。这损者三友,是三种什么人呢?
    首先是友便辟,这种朋友指的是专门喜欢谄媚逢迎、溜须拍马的人。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人,你的什么话,他都会说“太精彩了”;你做的任何事情,他都会说“太棒了”。他从来都不会对你说个“不”字,反而会顺着你的思路,接着你的话茬,称赞你,夸奖你。
    这种人特别会察言观色,见风使舵,细心体会你的心情,以免违逆了你的心意。
    “友便辟”和“友直”正好相反,这种人毫无正直诚实之心,没有是非原则。他们的原则就是让你高兴,以便从中得到。
    大家还记得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里面的大奸臣和绅吗?他对乾隆皇帝百般逢迎,奴颜谄媚,几乎无所不用其极。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便辟”之人。
    孔夫子说,和这种人交朋友,太有害了!
    为什么?和这种人交朋友,你会感到特别舒服、愉快、就像电视剧里乾隆皇帝一样,明知道和绅贪赃枉法,却还是离不开他。
    但是,好话听多了,马屁拍得舒心了,头脑就该发昏了,自我就会恶性膨胀,盲目自大,目中无人,失去了基本的自行能力,那离招致灾难也就不远了。
    这种朋友,就是心灵的慢性毒药。
    第二种叫友善柔。这种人是典型的“两面派”。
    他们当着你的面,永远是和颜悦色,满面春风,恭维你,奉承你,就是孔子说的“巧言令色”。但是,在背后呢,会传播谣言,恶意诽谤。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控诉:我的这个朋友长得那么河山,言语那么温和,行为那么体贴,我把他当作最亲密的朋友,真心地帮助他,还和他掏心窝子,诉说自己内心的秘密。可是,他却背着我,利用我对他的信任,谋取自己的私利,还散布我的谣言,传扬我的隐私,败坏我的人格。当我面质他的时候,他又会矢口否认,装出一副老好人受委屈的样子。
    这种人虚假伪善,与“谅”所指的诚心坦荡正好相反。
    他们是真正的小人,是那种心里阴暗的人。
    但是,这种人往往会打扮出一副善良面孔。由于他内心有所企图,所以他对人的热情,比那些没有企图的人可能要高好几十倍。所以,你要是一不小心被这种人利用的话,你就给自己套上了枷锁,如果你不付出惨重的代价,这个朋友是不会放过你的。这是在考验我们自己的眼光,考验我们知人论世的能力。
    第三种叫友便佞。便佞,指的就是言过其实、夸夸其谈的人,就是老百姓说的“光会耍嘴皮子”的人。
    这种人生就一副伶牙俐齿,没有他不知道的事,没有他不懂得道理,说起话来,滔滔不绝,气势逼人,不由得人不相信。可实际上呢,除了一张好嘴,别的什么也没有。
    这种人又和上面讲的“多闻”有鲜明的区别,就是没有真才实学。便佞之人就是巧舌如簧却腹内空空的人。
    孔夫子从来就非常反感花言巧语的人。君子应该少说话,多做事。他最看重的,不是一个人说了什么,而是一个人做了什么。
    当然,在现代社会,人们的价值观有了一定的变化,有真才实学的人,如果口才过于笨拙,不善于表达自己,也会给自己的职业和人生带来一些障碍。
    但是,如果只会言语,没有真功夫,那种危害比前者还要可怕得多。
    《论语》中的损者三友,就是谄媚拍马的朋友,两面派的朋友,还有那些夸夸其谈的朋友,这样的朋友可千万不能交,否则我们将付出惨重的代价。
    但是,好人坏人都不会写在脸上,我们怎样才能交到好朋友而远离坏朋友呢?
    要想交上好朋友,不交坏朋友,需要两个前提:一是意愿,二是能力。在孔子的理论里,前者叫做“仁”,后者叫做“知(智)”。
    那么究竟什么叫仁呢?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问过他的老师。
    老师只回答了两个字:“爱人。”真正爱他人的就是仁。
    樊迟又问什么叫“知(智)”?
    老师同样回答了两个字:“知人。”了解他人就是有智慧。
    可见,我们想要交上好朋友,第一要有仁爱之心,愿意与人亲近,有结交朋友的意愿;第二,要有辨别能力。这样才能结交到品质好的朋友。有了这两条路,就有了保障交友质量的底线。
    从某种意义上讲,交到一个好朋友其实就是开创了一段美好生活。我们的朋友争相一面镜子,从他们身上能看到自己的差距。
    但是,也有些无心之人,老跟朋友在一起,自己却不能对照自省。
    据个不恰当的例子。《史记》卷六十二《管晏列传》里面有一篇晏子的传记。晏子就是齐国的名相晏婴,“晏子使楚”的故事是大家所熟悉的。
    大家知道,晏婴是五短身材,其貌不扬,看起来样子有点猥琐。可是他又一个车夫,却长得特别帅,个子高高的,相貌堂堂。
    这个车夫很有意思,觉得自己给齐国的宰相驾车很风光。而且,他觉得自己的位置很好啊;每天坐在车前面,驾着高头大马,而晏子却只能在车棚里面坐着。他觉得车夫这个职业真是太好了!
    有一天,车夫回到家里,发现自己的夫人哭哭啼啼地收拾了东西要回娘家。他吃惊地问道,你要干什么?他夫人说,我实在忍受不了了,我要离开你。我觉得跟你在一起挺耻辱的。
    车夫大惊,你不觉得我风光吗?他夫人说,你以为什么叫风光?像人家晏婴那样身负治世之才,却如此谦虚,坐在车里毫不张扬;而你不过就是个车夫而已,却觉得自己无限风光,趾高气昂全在脸上!你整天跟晏婴这样的人在一起,却不能从他身上学到一点东西来反省自己,这使我对你很绝望。跟你生活是我人生最大的耻辱了。
    后来这个事情传扬出来,晏婴对这个车夫说:就冲你有这样的夫人,我就应该给你一个更好的职位。反而提拔了这个车夫。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这就是说,我们的周围有很多人,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他们处世态度,都可以成为我们的镜子,关键是我们自己要做个有心人。
    孔夫子提倡我们结交益友,就是对我们有用的人。但这个有用并不是说通过他可以改善你的现实生活条件,相反,孔子从来不主张你去结交富豪和有权势的人,而是要你去结交哪些可以完善你的品德,提高你的修养,丰富你的内涵的人。
    大家知道,中国古代有一个田园诗牌,这个流派的作品以表现隐逸情怀、抒发山水田园之乐为主。
    那么,真正的田园在哪里?他并不在与世隔绝的深山老林,而在现实生活中。所谓“小隐隐于野,而大隐隐于市”,只有那些修炼不够的小隐士才会躲到这个山那个山,很做作地修座别墅;真正的大隐是不离红尘的,他可能就生活在闹市之中,每天做着跟大家毫无二致的事情,但他的心中却自有一方从容宁静的田园。
    我们都知道陶渊明,他是田园诗创作的鼻祖,中国的隐逸之祖。陶渊明的生活极其简陋,但他活得却很欢乐。《南史·隐逸传》记载说,陶渊明自己不解音律,却蓄素琴一张,这张琴弦都没有,就是那么一段木头。他每有会意,就抚弄这段木头,说是弹琴,而且弹得很投入,把自己内心的情感全部寄寓其中,有时弹着弹着就痛哭失声。而每每此时,那些真正听得懂的朋友也会为之动容。陶渊铭用这么一张无弦琴弹奏他心灵的音乐,和朋友们把酒言欢,然后说,“我醉欲眠卿可去”,我已经喝醉了你们走吧。朋友们也不计较,就都走了,日后还是欢会如旧。这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这样的日子才是真正快乐的日子,因为大家的心灵有一种默契。
    我曾经看过台湾著名的散文家林清玄写的一篇散文,他说一个朋友和他要一副字,自己挂在书房里。朋友对他说,你要写非常简单的,让我每天看了有用的一句话。他想了半天,就写了四个字,叫“常想一二”。那个朋友不懂,说这是什么意思啊?林清玄解释说,大家都说这个世上“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可与言者无二三”,我们就算认可这种说法吧,但是起码还有一二如意事啊?我帮不了你太多,我只可以告诉你就常想那“一二”吧,想一想那些快乐的事情,去放大快乐的光芒,抑制心底的不快,这也就是我作为一个朋友能够为你做的最好的事情了。
    有这样一个来自西方的寓言,说有一个国王过着锦衣玉食、声色犬马的日子,天下所有至极的宝物美色都给了他,他仍然不快乐。他不知道怎样才能快乐起来,于是派人找来了御医。
    御医看了半天,给他开了一个方子,说你必须让人在全国找到一个最最快乐的人,然后穿上他的衬衫,你就快乐了。
    国王就派大臣们分头去找,后来终于找到了一个快乐得不可救药的人。但是大臣们向国王汇报说,我们没有办法拿回那件能够给您带来快乐的衬衫。
    国王说,那个特别快乐的人是个穷光蛋,他从来就是光着膀子的,连一件衬衫都没有。
    其实这个寓言也是对生活的一种诠释,它告诉我们,生活中真正的快乐是心灵的快乐,它有时跟外在的物质极其贫匮的时代,在那个时代真正快乐的力量,也就来自于心灵的富足,来自一种教养,来自对理想的憧憬,也来自于同良朋益友间的切磋交流。
    我们知道了什么样的朋友是好朋友,还需要知道怎样与朋友相处好。好朋友是不是就意味着要打成一片?我们经常说,谁跟谁好的穿一条裤子,这是朋友相处的恰当距离吗?
    在这个世界上,所有没有分寸、没有尺度的事情,都会做到过犹不及。与朋友相处,同样应当注意分寸。比如你跟一个君子交朋友的时候,什么时候说话,什么时候不说话,自己都要有尺度。
    孔子说,“言未及之而言谓之噪”(《论语·季氏》)。
    话还没说到那儿,你就出来发表意见了,这叫毛毛噪噪。这不好。大家有大家的共同话题,一定要到众望所归,大家期待一个话题的时候,你再徐徐道来,这个时候才是合适的。
    现在很多人在网络上都有自己的博客,其实是急于要把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展示给人看。但过去没有博客,大家靠说话来交流了解。大家也许会发现,朋友聚会的时候,总有一些人喜欢滔滔不绝说自己关心的事情,比如我最近去打猎了,我最近升职了。或者有一些女性朋友聚会时,有的人上来就会说我男朋友怎么样,我的孩子怎么样,等等。这些当然都是她特别想说的话题,但这些话题是不是大家一定关心呢?也就是说,她一个人说话的时候无形中剥夺了其他人选择话题的权利。所以在“言未及之”的时候喜欢跳出来说话是不好的。
    但是还有另外一个极端,“言及之而不言”,孔子说这个毛病叫做“隐”。
    也就是说,话题已经说到这了,你本来应该自然而然得往下说,可你却吞吞吐吐,遮遮掩掩,不跟大家说心里话。这种朋友会让大家觉得彼此心里还存有隔膜。话题既然已经到这里了,你干嘛不说呢?是自我保护?还是故作矜持?还是要吊大家的胃口?总而言之,该说的时候不说,也不好。
    第三种情况,用孔子的话说就是“未见颜色而谓之瞽”,也就是我们今天老百姓所说的没眼色。
    这个“瞽”字说得很严厉,就是一个人不看别人的脸色,上来就说话,这就叫睁眼瞎。你要注意了解对方,你要看看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这就是朋友之间的尊敬和顾忌。
    其实何止是朋友,夫妻之间,父子之间,难道就没有顾忌吗?每一个成年人都有他生命中的光荣与隐痛,这就需要你有眼色。当然这跟投其所好不同,这是你给朋友营造的一个宽和与友好的气氛,让他跟你沟通下去。
    在世界采访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案例。
    费雯丽在美国好莱坞拍的影片《乱世佳人》获得了十一项奥斯卡提名之后,一举成名。当这个电影放光无限,首次去欧洲巡演的时候,费雯丽乘班机降落在伦敦停机坪上。成千上万的记者在下面围着。
    有一个没有眼色的记者冲在了最前面,他非常热情的问刚刚走出舷梯的费雯丽说,请问你在这个电影里扮演什么角色?这一句话使费雯丽转身就进了机舱,再也不肯出来。
    在对采访对象毫无了解的情况下说出的这句话,不就象瞎子一样吗?
    还有,在给朋友提建议或忠告的时候,虽然你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也要把握分寸。
    孔子对子贡说,向人进谏时,要“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就是不一定要做到苦口良药,不一定要当头棒喝,你完全可以娓娓道来。这就叫“善道之”。如果这样还说不通,就适可而止,不要等人家不耐烦了自取其辱。
    你千万不能要求对方必须如何如何。其实在今天这个社会力量,包括父母对孩子都不能提出这样的要求,每一个个体都是值得尊重的,朋友之间尤其要保留这种尊重。好好地说出你的忠告,尽你的一份责任,这就是好朋友了。
    人在一生中不同的年龄阶段,所交的朋友是不同的。我们如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交到有益于自己的好朋友呢?
    孔夫子说,人这一辈子,说起来七八十年,好象很长。但是划分一下,可以分成三个大的阶段;少年,壮年,老年。每个阶段上都会有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东西,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坎儿。这三个坎如果你都过去了,你这一生就无大碍了。而要成功越过这三道坎,同样离不开朋友的帮助。
    孔子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人在少年的时候,很容易冲动,这个时候要注意不要在男女感情上出现问题。我们经常看到,高中生大学生因为感情问题出事。这个时候,一些好朋友作为旁观者他们看的更客观,更清晰,所以好多自己解不开的疙瘩也许回从朋友那里找到答案。
    过了这个坎,就到了中年。孔子说,人在这个阶段,“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人到中年,家庭稳定了,职业稳定了,这个时候想的最多的是什么呢?是谋求更好更大的空间,这就极易与他人产生矛盾和争斗,争斗的结果很可能是两败俱伤。所以孔子提醒说,人在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就是告诫自己,不要跟别人争斗。你与其跟他人斗不如跟自己斗,想办法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假如一个更好的职位最终没有选择你,你应该想一想,是不是自己哪些方面还做得不够好。
    所以在这个时候,你要结交那种有平常心的朋友。他会帮你看开暂时的得失,超脱利益的纠缠,得到心灵的抚慰,获得精神的栖息地。
    那么到晚年应该注意些什么呢?按照孔子的说法,叫“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人来了,心态就容易走向平和,象罗素所说,湍急的河流冲过山峦,终于到了大海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平缓和辽阔。在这个时候,人要正确对待你得到的东西。这里面其实是大哟深意的。
    人年轻的时候,都是在用加法生活,但是到一定层次后,要学着要减法生活。
    你从社会上收获友谊,收获金钱,收获情感,收获你的功勋,此时你已经收获了很多,就象一个新家,逐渐被东西堆的满满当当一样。你的心灵如果被所得堆满,最后就会累于得。
    我们经常看到,老年朋友在一起,互相交流的是什么呢?往往是抱怨。抱怨儿女顾不上自己,说我一把屎一把尿把你们拉扯大了,现在你们都去忙了,连回家来看看都没有时间;抱怨社会分配不合理,说我们当年干革命的时候,一个月才拿几十元千,你看看我孙女,现在一去外企就挣三四千元,这对我们老干部公平吗?
    如果老在说这些东西,那么原来的所得就变成生命的一种隐痛,你种负累。这时就需要朋友的开导,学着舍弃一些东西,这样也就远离了烦恼。
    其实纵观下来,《论语》里面真正专门谈论交友之道的文字并不多,但是它教给了我们一种智慧。
    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而能够交上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有什么样的心智,有什么样的素养;看自己在朋友圈子里面,是一个良性元素还是一个惰性元素,是有害的还是有益的。
    也就是说,自己修身养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而交到好朋友,等于给自己打开了一个最友善的世界,能够套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