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市某中学违规组织300多名学生进行了一场升学考试。“违规”的背后,是校长的万般无奈——据8月26日《华商报》报道,300多名考生都是有关系的,在校长手里,光领导“条子”就收到了三袋子。给谁面子,不给谁面子?挠破头皮也难决断,于是乎,在“人人有条子”的基础之上,再让考试做主。 绕了一个大弯,费了几箩筐劲,最后又绕回以考试决高下这个起点,俨然一场“行为艺术”。绕来绕去,还招致“违规”的指责,多无聊的游戏。在这个“条子”编织的人情大战中,每一个人活得都很辛苦:学校校长谁也不敢得罪,每天要么违心笑脸迎“条子”,要么干脆躲出去,有家不能回,有电话不敢接;学生家长要挖空心思,七大姑八大姨甚至曲里拐弯的亲戚也得拜到,为的就是一张或许有用的“条子”;写条子的领导是这个“面子”抹不开那个“面子”也抹不掉,估计那滋味也未必好受到哪里去;最可怜的要数那些小学生了,原本的“就近免试入学”,在大人们一手策划的游戏中却不得乖乖地参加“四个小时三门考”。 这是一个令人生厌的游戏。但指望领导同志收手不写条子,不敢奢望。这事往根上找,还在于长期扭曲的教育资源分配——严重的不均衡。说是义务教育,却在教育水平、教师资源上差距悬殊,如何说服家长们让孩子“就近入学”?说是“就近入学”,可总有人可以“例外”,如何不酿就托关系“择校”的潜规则?说是禁止择校,但有点关系的都想着用尽手段去“择”,又如何不条子横飞、关系四溢? 荒唐的“条子太多要考试”,再次把某种教育乱象撕了开来。希望相关部门除了调查“违规考试”,也调查一下有哪些领导在“违规批条”,最好能“杀几只鸡,儆几只猴”;更希望通过对教育资源的理顺,为《义务教育法》的贯彻铺就现实土壤,继而让看得见的公平手段主导学生入学。 (毕书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