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刊物,曾经是代表学问的神圣的字眼。可当学问与金钱挂钩,神圣就不再神圣。《海南经济报》披露,海南教育期刊社的编辑部主任董某用克隆期刊欺骗了2000名教师,涉案金额高达百万之巨。 案子揭露出来,自有警方调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如果仅仅从诈骗入手,这个案子不难破。 这2000名教师为什么受骗?报道说是“教育部门规定评职称要有论文在《新教育》上发表”。《新教育》何许刊物?原来以前叫《海南教育》,是海南省唯一全国发行的省级综合性教育期刊。也就是说,这是咱们教育部门自己的刊物,教育部门在抓教师职称的同时,也在给自己的刊物揽业务。 如果按照正常刊物,这本每期不到100个页码的月刊,每期发40篇论文的容量来计算,至少需要4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发完这些论文。可这两千名教师的职称需要用论文敲门,《新教育》杂志的门只有这么大。所以,刊物需要旁门左道,于是,克隆期刊就出现了。克隆的期刊居然每本刊论文300篇,同样的2008年第2期《新教育》被克隆了6种。 中小学教师是义务教育的主角,衡量他们能力更多的看教学实践,当然有论文更好。当我们的主管部门发文规定这一门槛的时候,不知计算过没有《新教育》杂志的容量,计算过这2000篇论文需要耗费教师们多少备课和批改作业的时间。现在,丑闻出来,人们抨击教师们斯文扫地,教育刊物铜臭扑鼻,别忘了追根寻源,是谁逼得教师们斯文扫地的? 有权威部门统计,我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论文大国。但是,这些统计并不包括这些纯粹为了职称,为了毕业,为了晋升而活活逼出来的所谓“论文”。这些逼出来的“论文”,消耗了多少财力物力,对社会,对国家,对人类有多大的用处,有关部门能统计么?(海南经济特约时事观察员 矢弓) 受骗老师诉苦欲讨公道省教育厅已介入调查 昨日,本报一版刊发了《克隆期刊骗了2000教师》一文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海口、三亚、东方、万宁、定安等地的受骗教师纷纷致电或亲自来到本报咨询情况,希望”讨回公道“。报道还引起了省教育厅重视,表示将对所报道的事件进行调查。 来自海口市桂林洋某中学的郑老师看到报道后,亲自来到本报核实情况,得知自己花1600元发表的两篇论文均属无效后无奈地说,“今年评职称的事又黄了”。 郑老师说,为了评中学高级职称,她先后通过说课、计算等方面的考试,并获得了相关证件,没想到在最后的论文这一关上恰恰被“卡”住了。 来自三亚市天涯镇某小学的黎老师对论文被指无效也感到很是沮丧。她说,她任教小学四年级,原本想通过这次论文的刊发,参评小教高职职称,没想到被愚弄了一把。 不少老师表示,她们都是无辜的,但问题出来后,期刊社及教育主管部门不能不管,应该出面调查还教师们一个公道。 对此,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昨日称,本报对“克隆期刊”事件进行报道之后,引起该厅领导的高度重视,报道内容已报送厅领导,省教育厅将对此事进行调查。(来源:海南经济报 记者 苏桂除)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