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发生后,国内外爱心人士和机构、企业捐款捐物400多亿,帮助灾区人民。急公好义,扶危济困,在大灾大难面前,一切都尽在不言中。其实,这里边有一种文化力量的推动,这就是慈善文化。它像涓涓细流,汇入长江大河时,我们看到了伟大的慈善家和伟大的慈善事业。平时,它就在我们身边流动,润物细无声。姚莉女士的新书《用梦想填平沟壑》,给了我们一个机会,看中国与世界的慈善文化细流如何汇成爱心的海洋。 这本36万字的大书,记叙了一个慈善教育机构——北京市东城区百年农工子弟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几百个家庭困难的农民工子弟,现在大概也不到一千人,免费在这所学校里接受职业教育,然后走上工作岗位,成为社会的有用之人。故事并不复杂,事情却不简单。围绕着“百年职校”,也许是世界上最小的职校,我们看到了北京、中国乃至世界,有多少志愿者在关注公益、热心慈善。他们之中有改革开放先富起来的人,更多的则是财富并不十分富裕、精神却非常充实的人们。任何一个善举的成功,都离不开这些人为了一个共同的梦想走到一起。 人类的最大梦想,莫过于世界大同。同一个世界,源自同一个梦想。“百年职校”创办人姚莉和她领导的志愿者团队,以及所有的支持者、援助者,他们的共同梦想是“以公平教育沟通贫富”,也就是温总理讲过的“穷人教育学”。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职校”的校名,寄寓了这个团队所有人的希望。在我看来,慈善可以分为两种功能,一种是救急,一种是救穷。前者的目标是生存,活下来,后者的目标是人的发展。这次地震的捐款捐物,大部分应当属于前者,让所有幸存下来的人能够好好活着。但是,它并不能全部甚至连一大部分贫穷问题也无法解决。解决穷的问题,根本的出路还在于办教育。我们几乎没有听说过,一个教育发达的地方,又是一个特别贫困的地方。恰恰相反,所有贫困的地方,一定是教育非常落后的地方。“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喊出这样口号的地方,或许正是办公楼盖得最气派而学校建成豆腐渣的地方,所以,我一向以为口号是救不了穷人的,多几所百年职校这样的学校,穷人的孩子才有希望。 书中的很多故事都特别有意思。其中“不收费?开什么玩笑!”一章,尤其让人读后深思。在一切都收费的社会,慈善有时令人误会。学校为了找到贫困农民工家庭的孩子来上学,发动十多位朋友的孩子到农贸市场、建筑工地、装修公司施工现场和废品收购站,包括大街小巷去“招生”。这个办法不但解决了最初招生的困难,还在这些孩子的心里播下了爱心的种子。孩子们加入志愿者队伍,当“义工”,从小懂得什么是善心义举,这对社会和谐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慈善教育。改革开放前,我们的社会过多地从小对孩子进行“仇恨教育”,忽视了慈善文化。从百年职校的成长史,我们感受到让世界充满爱的慈善文化正在成为我们社会的主流文化之一。 (苏文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