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子眼”的普及程度,国内没有城市能出广州之右。“覆巢之下”连校园也未能幸免。近日,广州越秀区先烈中路小学,在踩踏事故易发、学生意外易发的活动场所安装了16个视频摄像头,进行24小时监控。 像许多新生事物一样,“电子眼”进校园,利弊互见,得失皆有,关键在于其利是否大到能够让我们容忍其弊的程度。我们不妨从利弊两个方面剖析之。 要说利,“电子眼”进校园惟一可以称道的,就是可以提高监控效率,及时发现紧急情况,方便学校作出反应,从而提高学生的安全保障。至于其他的好处,恐怕校方也说不出更多来。 论其弊,最大的弊端在于侵犯个人权利的成本与公共利益收益不成比例。每一个合法的公民,都有隐私权,不被他人监视或窥视。在银行、路口、门口等公共场合,人们可能愿意为了保障包括个人利益在内的公众利益(如治安)而暂时放弃自己的这种权利。即使是这样,公共场所装“电子眼”也饱受非议,反对者众。而在学校、机关等人员构成比较单纯、保安系统相对严密的地方,再用这种方式来保障公共利益,似乎就不划算了。 其次,用电子眼监探是对教师、学生的人格的不尊重、不信任。人同此心,尽管自己并不做坏事,身正不怕影斜,但在别人监视下生活总是一件令人恐惧的事,它对被监视者的心理、自尊、人格的伤害非同小可。奥威尔著名的小说《1984》就把公众在“老大哥”无所不在的监视下生活的可怕情况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不寒而栗。 对于处于心理、生理成长期的学生来说,这种伤害可能更加深远。小学生的自信与自尊的树立,除了家长之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同学、老师、学校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教师:对待学生的自尊心“要像对待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那样小心”,说的正是这个道理。教师必须关爱学生,信任学生,注重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保证让学生在关爱和信任中健康成长。管理学有句名言,叫“细节决定成败”,用在这上面也很贴切。被学校监视,无论校方出自何种理由,在学生眼中,都是老师与学校对自己不信任的一种表现,校方显然疏忽了这一“细节”。 再次,就经济成本而言。一套“电子眼”系统动辄数万、数十万,从成本的角度也是值得商榷的。“电子眼”无非是学校管理的辅助系统,其实学校管理无非就是两块:教师管理与学生管理。就教师管理而言,学校领导到教师办公室多走动、多听课,多开学生座谈会等完全可以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就学生管理而言,只要学校领导每天在校园内多转几圈,在人多易发生拥挤的地段、时段,多派些值日教师把守,照顾学生,比什么“电子眼”更直接,更有效。只要学校领导勤快一点,完全不必花费宝贵的教育资源装什么“电子眼”。 在某种意义上说,“电子眼”进校园是一种“懒政”的表现。这种状况在今天有一定的普遍性,不少学校或为了管理方便,或为了规避责任,各出奇招,如不让学生课间下楼、不让学生玩体育器材、不让学生春游,甚至有学校不让学生夜间上厕所……等等。教育也正因此撕开温情脉脉的面纱,走向冷漠化、非人格化,说不清这到底是一种进步,还是倒退。今天“电子眼”进校园,明天会不会警察长期进驻校园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