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今日教育 >

"圈养"学生,规则压力下师德败退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工人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小学生被老师“圈养”,又是什么圈养了老师的道德?这个问题,在看过上海部分小学生因个人安全不被允许课间在操场玩耍,只能被“圈养”于走廊和教室的新闻后,一直萦绕在笔者脑海中。 
    表面看,小学生被“圈养”,是一次学校因个人小利益而违背孩子天性的粗暴做法,指责学校或老师没有责任心,不讲职业道德,都不为过。然而,当这一切的指责随着时间而沉寂,谁又能避免下一次另外一种形式包装下的粗暴?事实上,更为粗暴,或者说,更为不讲教师基本职业道德的现象并非不存在。笔者亲属的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在考试前被老师明示,要帮助学习不好的同桌获得好成绩。并且,当这个孩子的一切条件都符合三好学生的评选时,被该老师明确告知,因为没有按时在学校购买指定的练习辅导书,便被取消评选资格。 
    一个刚刚开始正规学习生涯的孩子,便被自己尊敬的老师教唆作弊;一个刚刚涉世未深的孩子,怎么都不会明白,如何一本练习册让自己失去了一个学期都在努力争取的荣誉。家长面对孩子的失望又该如何解释?愤怒,是当然的。盛怒之下,矛头对准老师这是必然,就像现在我们要将矛头对准上海这些“圈养”孩子的学校一样。然而,静下心来思考,问题接踵而来。
    什么让那些老师泯灭了为人师表的尊严追求?什么让那些学校变成了小心翼翼的圈养场和唯分是从的竞赛场?如果,我们曾经用心倾听过他们的压力和抱怨,这一切便都不言自明了。上海某小学的校方解释“圈养”的原因时说,担心孩子的安全。那么,如果孩子不安全了,学校会面临什么?可以想象,学校的上级部门或许已经有了校方保障孩子安全的高压线;也可以理解,一旦哪个孩子出了问题,孩子家长哭闹、纠缠、告状似乎都可以理解;也可能,当学校真的有了责任,社会的口诛笔伐将让当事人和校方付出比应该付出的更多。那么,在这样的制度、人情、舆论环境下,学校和老师会如何反应?轻则“圈养”,重则为了层层压力而对孩子施加育人之外的丑陋。 
    扪心自问,在有形制度和无形舆论的重重施压下,大多数人能否选择用道德的力量战胜利益的选择?如果有了犹疑,内心的微妙变化都可能带来外在行为选择的扭曲。事实上,在这个商业社会,道德往往被看得见和看不见的规则打败,一个人内心的道德阵线,在规则的一再逼迫下退而又退,直到跌破底线,直至道德沦丧。一个没有规则压力的人,遵循道德戒律是为人之本分;一个在规则压力下,仍然坚守道德底线的人,才是这个社会的楷模。楷模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的道德后撤,如果成为一种现象,我们便要反省是否规则出了问题,而非一味指责取向利益、选择自保的个体。 
    传统的私塾教育大部分是有钱人家的事情,所以,“因材施教”有可能成为先生们的教学方式。今天的教育环境是,一个班五六十个学生,多少有点“流水”教学的味道。因此,引入现代的管理手段,是当代教育系统的必然。但是,管理不是不停地念“紧箍咒”,适当地做点减法,为学生减负、为老师减负、为学校减负,给他们留点空白任其自由发挥,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更富有才智,漫长的教育历程才会更加有趣而富有魅力。 
    “圈养”小学生的是学校,那么,解放孩子天性就从为学校环境松绑开始吧。就像热播的电视剧《高纬度战栗》中探究的腐败问题一样,腐败是个人的堕落,而处于社会中的人们视而不见、肆意纵容,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崇高师德的回归,需要制度、家长和舆论的适当退让与宽容。 (李瑾)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