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易中天以副教授身份别武大、赴厦大,昨日,他重回母校,以恩师胡国瑞名义设立奖学金,并受聘武大兼职教授,与武大再续前缘。 昨在设奖仪式上,武大校长刘经南为易中天颁发兼职教授聘书,祝贺他“再一次成为武大的教授”。 易中天是武大中文系1978级古代文学硕士,1982年起在武大当了十年讲师,1993年调至厦门大学前,被提为副教授。 成名后重回武大,是否有别样滋味?易中天称,不需要调整心态,他将自己和母校的关系比为儿子和母亲的关系,“儿子报效父母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守在跟前反而长不大,好男儿应四海为家”。 易中天在厦门大学不带研究生,此番受聘武大兼职教授会否只是一个头衔,无实际事务?易中天对此问题未明确回答,但武大校长刘经南表示,希望和易中天进行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刘莉 王怀民) 易中天揭秘武大往事 平时周末放电影,或者举办重大庆典的武汉大学梅园小操场,昨天下午三点就有人来占座,到晚上六点多时,从主席台上望去,直到角落,都是密密麻麻的人头。一位毕业生说,“我在武大读了七年书,就没见过这么大的场面。” 昨晚的主角是易中天,1978级武大中文系古代文学硕士,1982年至1993年在武大任教。 连武大的学工部门也说不清楚,昨晚到底来了多少人,只说梅园小操场平时坐满,可容纳两万五千人,而校方只组织了2000多名新生来听报告。 “作为老师,我快退休了,但我有一个永远不会退休的身份,那就是——武大校友!”易中天的开场白,台下掌声雷动。 在做讲座之前,设奖仪式后,易中天接受了包括武大校园媒体在内的近二十家媒体联合采访。易中天对付媒体的经验十分丰富,他的回答不乏妙语,也很“狡猾”,有时会将记者一并提出的两三个问题“选择性回答”。 自称是最差学生 学中文,讲历史,易中天自嘲自己是“公鸡下蛋”。“我常说自己是‘种瓜得豆’,导师胡先生是研究魏晋南北朝文学及唐宋诗词的,我没有继承这个衣钵。我的师兄们、师弟们在学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是’人往高处走”,而我是‘水往低处流’,是先生最差的学生。” 离开武大因为天气 易中天回武大的消息在武大的BBS上连续多天是热门话题,武大学生们最想问的问题是,易中天当年到底为何离开武大。 “非要我说实话?得罪人谁负责?”易中天似乎有些无奈。 1985年12月,易中天应厦门大学之邀去讲课,就在出发的前一天,妻子煤气中毒了。当时他住在湖滨的宿舍,10来平米,烧煤炉取暖,外面冰天雪地,易妻只能裹着棉被在阳台上透气。 第二天易中天飞到福州,一下飞机,蓝天白云,阳光灿烂,人们只穿单衣薄裤。 “说出来就这么简单,可是谁都不信”,易中天将离开武大的原因归结为武汉恶劣的天气。但也有人骂他没良心,对不起武汉。去年在武胜路书店签售,一个男人冲过来,“易中天,你跟我说清楚,武汉么样不好?” 在易中天看来,武汉天气恶劣一来是客观事实,二来在如此恶劣的自然条件下,武汉人民还能繁衍生息,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不正是武汉人民的可爱之处吗? 易中天绵里藏针:“不过,如果连一个自然特点作为缺点和弱点都不能接受的城市,还能指望它崛起和腾飞吗?” 忆大桥说起武汉话 有学生问易中天,今年10月15日,是长江大桥通车五十周年,在武汉生活过多年的他对此有何感想。 易中天说:“当时我在武汉上小学,记得非常清楚。上午通车的时候,我在上学,满天飞传单,学生都跑出去抢传单。晚上对市民开放,我感觉全武汉的市民都上桥了,没有车,全都步行。人们没见过这样的桥,那时候认为长江是不可能建桥的。印象最深刻的是,我遇见几位盲人,一步一步扶着栏杆摸上桥,大桥承重后略微有些晃动,几位盲人很激动,‘几好的桥哦,直筛啊!’(此处用武汉话)” 成名后在家仍做饭 有人问易中天,成名对他的生活改变最大的是什么。对此,易中天说他的字典里没有“最”,改变的不是某一个细节,而是点点滴滴,“我可以告诉你,我现在在家依然做饭。” 不给大学生提建议 活动中,有人提议易中天对当代大学生提点建议。“我不主张提这种所谓建议。”易中天说,“每个人都只有一个人生,每个人的人生道路只有他自己去选择,进入大学已经成年,不需要监护人,一个成年人自己选择自己的道路,自己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式,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爱干嘛干嘛,爱怎么干怎么干,吃不了兜着走。” 退休后干什么 在央视《面对面》接受专访的那期节目,节目主持王志问他退休后干什么,易中天拒绝回答。昨晚在武汉学生的一再追问下,易中天作答:“其实没有答案,我退休后的选择是我自己的事情,有人愿意打麻将、钓鱼、种花、抱孙子或者下海,爱干嘛干嘛。”(刘莉 蒋明 王怀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