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公民社会中,面对生存困境,谋求"他救"是公民的一种合理正当的权利诉求。贫困生上不起学,向社会发出求助的声音,不是乞求公共的施舍---这是一个必须要厘清的问题。同理,社会爱心的付出和制度救济的跟进,也绝不是怜悯心态下的"馈赠",而是公民精神中公益爱心的传递,是公共管理对于公民基本权利保障的责任履行。 段军鹏,宁夏固原一中毕业生,今年的高考成绩为623分,刚刚进入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一年级学习。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被段军鹏卖菜挣学费的故事所感动,他表示———“大学生已经过了18岁的,已经是成年人了,在碰到困难的时候,哪怕是天灾人祸,第一反应不是接受别人的施舍。我觉得第一反应是挺直腰杆,继续往前走。所以我认为洪战辉精神应该成为我们一代大学生的魂。但目前看,很多大学生都有差距。”(9月17日《今日早报》) 王旭明发言人说得一点没错,自立自强的大学生是我们民族的希望,社会也希望贫困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完成学业。但是,希望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在高等教育收费居高不下的现实中,指望贫困生不接受外界救助而完成学业,是不现实的。在现阶段,我们仍然要进一步完善助学救助的制度建设,仍然要大力倡导社会各界的济贫爱心,双管齐下,最大限度保障所有贫困学子接受高等教育的基本权利。 在笔者看来,贫困生自立自强与接受社会、国家助学并不矛盾。不能说,一个领取助学资助金的贫困生就没有自强的精神。贫困生在心理上“挺直腰杆”,但在经济上同样需要救助。完全依靠自我努力达到教育目标的贫困生不是没有,但他们的经历和自救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不可复制。而即便如此,这些特殊成功的个体,其所谓“完全的自救”也是相对而言的。譬如段军鹏,他自己也承认卖菜是“宰熟”的———周围人们的扶持,难道不是一种爱心的给予?还有洪战辉,苦难之下倘若没有舆论和各界的关爱,他能走到今天吗?所以,王旭明表达的“洪战辉能挺过苦难,贫困生为什么不能挺直腰杆”的观点,本身就是一种悖论。 更重要的是,在现代公民社会中,面对生存困境,谋求“他救”是公民的一种合理正当的权利诉求。贫困生上不起学,向社会发出求助的声音,不是乞求公共的施舍———这是一个必须要厘清的问题。同理,社会爱心的付出和制度救济的跟进,也绝不是怜悯心态下的“馈赠”,而是公民精神中公益爱心的传递,是公共管理对于公民基本权利保障的责任履行。 我以为,贫困生通过媒体向社会求助,不能就“裁定”多数贫困生缺乏自力更生的品质。实际上,寻求“他救”不代表放弃“自救”———我们可以对贫困生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但不能将他们视为理想主义的“孤胆英雄”而将之捆绑在道德神坛上。对于他们,社会也好,政府也罢,永远有放弃不了的责任和使命。 作者:陈一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