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善待孩子,是一个社会问题,我们每个人也难逃其咎,群体的过错,也是每一个人的过错。我们中小学的午餐差是病状,而不是病根。 现在国内的大中城市里,很多中小学生在学校用午餐。这顿午餐事关孩子的健康,但有些学校的这顿午餐质量奇差,不仅质量差,卫生也差,饭菜中经常出现头发等秽物。《新京报》最近报道说,有的学校的孩子,吃了这样的午餐,竟然食物中毒。相比之下今天的日本民族,对自己的孩子很好,首先是中小学的伙食很好,值得我们学习。 日本中小学都有自己的食堂,有专门的厨师,如果学校太小就几家合用一个食堂,反正孩子的伙食不能外包,不会请送餐公司。后勤外包(也叫“后勤社会化”)曾经被吹得神乎其神。孩子的事不能外包。美国中小学的午餐是外包的,但西餐比较简单,三明治加牛奶和水果,比起中餐来要卫生得多。西餐怕是做不到中餐的色、香、味俱全,但营养成分和卫生远在中餐之上。一般餐馆是这样,学校的午餐更是这样。很多人喜欢吃中餐,但如果去许多中餐馆的厨房看看,估计会对美味佳肴顿生厌烦———卫生条件太差。我对吹嘘中餐的人极为反感。 日本是一个很讲卫生的民族,讲卫生是从娃娃抓起,从小学的午餐抓起。午餐时学生轮流值日,为其他同学取饭菜、分饭菜。值日的同学穿着白衣服,戴口罩。这里的墙上见不到涂鸦,校园内也没有无人售货机。 除了卫生,午餐的营养也很重要。日本学校的午餐的营养也很不错。有水果大酱汤(汤里是油炸豆腐和海带)、烤鸡配蔬菜、一盒牛奶,再加一碗米饭。政府规定,学校午餐必须提供孩子每日所需要的33%的热量,50%的钙和40%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 那么,这样的午餐得花多少钱?又由谁支付这笔钱?在日本,午餐原料的平均成本是每份1.93英镑或260日元,由学生父母支付。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摊做饭、燃料和炊具等其他相关费用。虽然父母也分摊午饭费用,但钱不是问题。日本经济不好的时候,由政府为在校孩子提供免费午餐。“二战”之后日本是战败国,广岛、长崎两城被夷为平地,全国许多地方也是一片废墟。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上下共同努力,为中小学学生提供一顿能够吃饱的午餐。当时的食谱也比较简单:一碗牛奶(美国奶粉冲制)、面包卷和鲸鱼肉。奶粉和面粉都由美军提供,而鲸鱼肉当时不算美味,而是比较便宜的食物。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不能是一句空话。大家出钱尽义务,出了钱自然也都有发言权。美国公立中小学的费用全由政府支付,父母无须出一分钱。不过,即便没有交钱,父母对学校的伙食也有发言权,可以提出意见。羊毛出在羊身上。说到底,父母也出钱了,因为他们纳税了,而政府的开支来自税收。但父母是不是直接出钱,还是有区别的。父母直接出钱更上心,税收的钱再转到午餐费用上来,毕竟是间接的,父母说话不会特别理直气壮。再者,政府的税收不仅是来自在校学生的父母,而且来自社会的其他成员。但并不是所有纳税人都有孩子在中小学学习,学校午餐完全由纳税人平摊似乎有些不公,由父母交纳部分餐费比较合理。 日本民族的奋斗目标就是“脱亚入欧”。这个口号激励了日本几代人。日本中小学的午餐制也是从欧洲引进的。19世纪末,日本对外开放,参照欧洲的模式,全面改革日本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1889年,日本一家私立学校率先向家庭困难的学生提供免费午饭。饭食很简单,两个饭团、一片咸鱼和少许酸黄瓜。 我国的中小学校餐全是由学生父母出钱,政府并不管,至少法律上政府没有出钱的义务。但钱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你看,城里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孩子也是吃这些饭菜。我想,如果可能的话,开洋车吃大餐的父母,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吃上健康卫生的食品。我们的社会并不缺钱,我们的难处是,资源不能有效地用于下一代的教育和身体健康上。可以说这是个体与群体之间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群体并不反映出个体的意愿,甚至不反映群体中大多数个体的意愿。作为个体,即便是想改善学校的伙食,父母也无能为力。作为个体我们大多是好人,放在群体中就不是我们自己了?为什么呢?原因之一是个体消失了,完全消失在群体之中,成了“草色遥看近却无”。 是父母不好吗?也不能完全责怪父母。我们文化深层中就有问题。不相信吗?请看我们的一些词语。我们不仅有“卖儿卖女”,甚至有“易子而食”(饥荒之年,无以果腹,发展到人吃人的地步。但还是不忍吃自己的孩子,于是相互交换子女,吃对方的孩子,于是便有了“易子而食”一说)。有人会说,那是父母被逼无奈,是社会黑暗的问题。被逼无奈吗?“卖儿卖女”可能是被逼无奈,难道“易子而食”也是被逼无奈?我们为什么就如此愿意苟活?不能善待孩子,是一个社会问题,我们每个人也难逃其咎,群体的过错,也是每一个人的过错。 此外,我们总会干出贻害子孙的事情,破坏环境搞发展就是寅吃卯粮,就是典型。也许是我们人口多,所以我们不在乎?由此看来,我们中小学的午餐差是病状,而不是病根。 作者:朱伟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