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下旬,状元热差不多已经降温;现在是许多考上了大学,然而没钱上的“草根”学子反而吸引了大家亲切与关怀的目光。许多的传媒,包括我们自己的晚报,都给与了这个群体以充分的关注,并且通过一种类似于提倡的做法来试图给这些上不起大学的“草根”学子们以经济上最大的帮助。 我们相信,这样的帮助比任何言语上的鼓励和承诺都要来得亲切。 这不仅让人想起了前些日子教育部的新闻发言人不提倡媒体报道“贫困生呼吁社会捐助”的说法。中间似乎还有一些让大家印象比较深刻的言辞,大概是“特别不提倡媒体在未来的几个月之内,突然写出一个困难大学生前面吊着牌子,上面写着‘我考上了某某学校,我没有办法上学’,然后呼吁社会捐助 。” 说这样的话,是找着让人有看法。 每个学期差不多4000——4500元的学费,还不算书费、住宿费、生活费在内,我相信即使是再涨一点,也会有许多家庭可以轻松承担得起的;但是我更相信,即使是维持住现在这样的水平,也还会有许多家庭因为付不起这四千多块钱而睡不好觉、吃不好饭。 在教育部发言人说出不提倡媒体报道“贫困生呼吁社会捐助”之后不久,还是同一个新闻发言人发出一个承诺:被大学录取的贫困生不必为学费发愁。承诺总是让人在一种疑似的踏空中获得一种暂时的心安。来自财政部的数字说,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约占高校在校生总数的20%,而事实上能够获得助学贷款的只占在校生总数的10%。不是每个亟需人民币支持上学的学子都可以沐浴在助学贷款、奖学金的阳光之下。发起一种类似于社会捐助的办法来资助那些上不起大学的孩子,起码也是一种公益性的有力、并且是有效的补充。(就在前几天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分行以“债务催收公告”的形式,将1200余名拖欠助学贷款的违约借款人信息公布于众,这中间就包括欠债人姓名、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等详细信息。看过之后,只能报以尴尬的摇头一笑。) 贫穷不是他们的错。让一个在艰难困苦之中仍旧执著坚持自己理想的优秀学子最终因为没有足够的学费而止步在高校的门槛之外,这是一个家庭的不幸,同时也是社会的不幸。对这样的人、这样的事情无动于衷,也绝不会是一个有着社会公众责任感的媒体的表达。 不管是教育部的“嘴”,还是媒体的“腿”,其实最终的目的还是看到每一个考上大学的学子都可以无经济阻碍地高高兴兴地上学去。殊途同归,实效重要,面子可以放到其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