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明年的招研计划出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将名额的一大半给了保送生,招致很多外校考生的非议和责难。针对“有失公平”的质疑,北大的解释是“保送生比报考生水平高”,中文系一位教授更是直言不讳,“有些报考生很会考试,但实际水平却不行。” 这位教授的论断不无道理。确实有考生通过公共课的成绩拔高总分,挤进了研究生的大门,但是一本专业著作没看过,很快就露了怯。研究生教育不是应试教育,它要培养的是学者型人才,收紧考研的闸门无疑有助于确保生源质量。但是,制度上的设计如果缺乏程序公正,则很可能适得其反。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按照高校现行的评选机制,能保证推荐生一定是优秀人才吗?敢放言保送生一定不是应试生吗? 早几年,北大法学院教授贺卫方就曾发信质疑过保研制度,信里说:“保送生选拔的标准往往是本科阶段的考试成绩要拔尖。但是,据我个人观察,相当多的优秀学者读本科时的成绩往往只是中上而已,如果依照成绩选拔,结果必然是研究生中太多考试型而非研究型人才。”此外,一些保送生选拔还搀杂了非学业因素,譬如是班干部、特长生等等。甚至有学校让明星硕博连读,研究跟自己八竿子都打不着的专业。凡此种种怪象,又怎能完全怨外人戴有色眼镜来看待保送制度呢? 至于有老师认为很多考生是为了有好工作而来北大镀金,不是来做学问的想法,未免有点不厚道了。在本科就业压力日趋加大的情况下,难道北大自己的很多学生不是抱着这个目的来读研的吗? 很多时候,经是一本好经,但念着念着就歪了。但愿北大招研制度,能够遵从它所秉承的初衷,别在实践中走了样。(刘深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