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魂魄抱一的仙道观:阴尽阳纯如天清,成就圣真大罗仙

http://www.newdu.com 2018-01-13 腾讯道学 李远国 李黎鹤 参加讨论

    文/李远国 李黎鹤
    逍遥自在,无己无名,这是道教追求的自由境界。与西方宗教不同,古代中国人从来没有所谓“救赎”的观念,人只是有限而并没有“罪”。因此,人也不需要被拯救,自我超越是古代中国人趋向无限的主要方式,对人的有限性的超越,即体现为对逍遥境界的追求。我们的魂魄必须抱一,方可不生不灭,故身体要求(魄)与精神追求(魂)之间非但不冲突,且相依共存,这一观念体现在逍遥境界上,就意味着身体自由与精神自由是合一的,而不互相排斥的。
    
    庄子 元代华祖立纸本设色 (上海博物馆藏)
    庄子的逍遥之境——身心绝对自由
    《庄子·逍遥游》中谈到了逍遥自在的层次,通过大鹏与蜩、学鸠等小动物的对比,阐述了“小”与“大”的区别;在此基础上庄子指出,无论是不善飞翔的蜩与学鸠,还是能借风力飞到九万里高空的大鹏,甚至是可以御风而行的列子,它们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从而引出并阐述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认为要得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己”、“无功”、“无名”。
    “无己”,是摆脱各种束缚和依凭的唯一途径,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达到逍遥的境界,也只有“无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所以,那些才智足以胜任一个官职,品行合乎一乡人心愿,道德能使国君感到满意,能力足以取信一国之人的人,他清楚地划定自身与物外的区别,辩别荣誉与耻辱的界限,不过如此而已呀!列子能驾风行走,那样子实在轻盈美好,而且十五天后方才返回,他这样做虽然免除了行走的劳苦,可还是有所依凭呀!
    
    庄子梦蝶图(局部)元代绢本设色(美国私人藏)
    因此说,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是能驾御一切变化而不受任何外物限制的“无待”,在庄子看来,这才是真正的逍遥。
    逍遥是绝对的“无待”,不仅没有分别之心而等齐万物,并且不依凭、不受制于任何外物,前者是精神上的,是属“魂”的,后者是身体上的,是属“魄”的,如列子之未能“逍遥”,就在于其身受制于风而未能自由,唯有精神与身体都自由无待,才算是达到真正的逍遥境界。
    
    飞仙图 赵伯驹 宋代绢本设色(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而要达到“逍遥”,却要求身心的绝对自由无待,这就不只是运用理性便可达成的,不免带有神秘的意味,如《庄子逍遥游》中的神人即如是: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这里的神人,有形有貌,不但不食人间烟火,而且能驾御自然的变化,仅以“神凝”,即可“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这就已经极似道教信仰中的神仙了。
    道教成仙信仰的基础——灵肉相依共存
    如果说《庄子》的逍遥境界婉转地表达了精神与身体和谐的观念,那么道教的成仙信仰可以说直接建立在灵肉相依共存的观念上,剔除此观念,对成仙的追求无论如何不能说是一种宗教信仰,至多不过是贪恋世俗生活的托词。魂魄二元的灵魂观相信,灵魂离开肉体不能永存,灵肉一旦分离,个体就消失了,这种观念落实到宗教层面,个人的永生必然同时包含灵魂永恒与肉体永恒,渴望肉体永恒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追求。
    
    瑶池献寿图 刘松年 宋代绢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不同于基督教,道教成仙信仰并不否弃肉体。相反,肉体不死、长生不老是仙人的首要特征。其次,仙人神通广大,无所不至,身心完全超越了自然和世俗的束缚。可以看到,成仙信仰对肉身是极为重视的,这无疑与古代中国人的生命观念密切相关。魂魄、身心合一才具有个体的意义,而修道成仙正是每个个体的终极追求,因此,成仙也就意味着肉体永恒、身心自由无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