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止水 近日,各地迎来2018年以来的首场降雪,人们在朋友圈中晒雪的同时,也常会借用“瑞雪兆丰年”这句农谚,寄予对新年的美好愿望。 武当山雪景(资料图) 本文结合对“雪”的解字,雪神文化、二十四节气及中国古代农事物候,简单对农谚背后所代表的文化意义加以探究,供读者参考。 “雪”的本义 此外还有“玉尘”之说:白居易《酬皇甫十早春对雪见赠》诗:“漠漠复雰雰,东风散玉尘。”玉尘,想必诸位并不陌生,本指古代传说中仙家的食物。《渊鉴类函·道部·仙二》引刘向《列仙传》中载:“一叟曰:‘君输我瀛洲玉尘九斛,阿母疗髓凝酒四钟。’”可见,雪在古人心目中确有特殊地位。 雪神是谁? 在中国传说中,雪神的说法有多种。一说为姑射。《庄子·逍遥游》中有:“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明杜云构《袁节寰晋大司马奉命乘传锦还序》:“(袁可立)营菟裘里门外,置身壶峤,烟鬟蜡人,望之以为藐姑射氷雪人也。” 冰清之美(资料图) 其二,是“青女”。《淮南子·天文训》:“至秋三月……青女乃出,以降。”而古代文人笔下也常有青女记录,如南朝梁萧统《铜博山香炉赋》中有载:“於时青女司寒,红光翳景。”唐杜甫《秋野》诗之四:“飞霜任青女,赐被隔南宫。”李商隐《霜月》诗:“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月中霜里斗婵娟(资料图) 比较这两种说法可以看出,人们在对雪景所呈现出的美感,都会以女仙的冰清之美加以寄托。同时在日常生活里,在形容女子之美时,也会有用上“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日,飘飘兮如流风之回雪”等带有“雪”的妙语进行表达。 瑞雪兆丰年 二十四节气之中,有两个节气中含有雪字:“小雪”与“大雪”。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通常在公历11月22或23日。古籍《群芳谱》中说:“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大雪在小雪之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大雪,十一月节,至此而雪盛也。”这一小一大,相拥而至,正表明天气已开始变寒冷,雪是最明显的标志。 小雪(资料图) 雪神文化源于何处? 我们从中国历代气象变迁中关于求雪的记录中也许可以找到一些线索。竺可桢先生曾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引述胡厚宣的一段资料中写到: 竺可桢先生(资料图) “在20多年前胡厚宣曾研究过这些甲骨文,发现了下列事实:在殷代时期,中国人虽然使用阴历,但已知道加上一个闰月(称为第十三个月)来保持正确的季节;因而一年的第一个月是现在的阳历的一月或二月的上半月。在殷墟发现十万多件甲骨,其中有数千件是与求雨或求雪有关的。在能确定日期的甲骨中,有137件是求雨雪的,有14件是记载降雨的。这些记载分散于全年,但最频繁的是在一年的非常需要雨雪的前五个月。在这段时间内降雪很少见。当时安阳人种稻,在第二个月或第三个月,即阳历三月份开始下种;比现在安阳下种要到四月中,大约早一个月。” 瑞雪兆丰年(资料图) 可见,早在殷朝时期,人们就为农事顺利而求雨雪。现今农谚的“瑞雪兆丰年”,也正是为了“保暖土壤,杀除虫害,积水利田”。我国古代是农业大国,劳动人民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对动植物生长规律及生活习性进行长期的观测,及当时所反映的气候特征,逐渐形成我们熟知的“物候”。 竺可桢文章也举例说明关于古代如何判定春分的方式:“在山东省近海地方的郯国人民,每年观测家燕的最初来到以测定春分的到来。 家燕(资料图) 《左传》提到郯国国君到鲁国时对鲁昭公说,他的祖先少皞在夏、殷时代,以鸟类的名称给官员定名,称玄鸟为“分”点之主,以示尊重家燕。(《左传》昭公十七年“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 总结以上,雪神文化正是以古代劳动人民农业生产过程中对雪的“保暖土壤,杀除虫害,积水利田”的需求为源头,借助人们的艺术联想形成了一种对美感的追求而形成的文化体系。笔者截稿时,各地依然是银装素裹。在此,祝各位福瑞安康。 (编辑:景卿)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止水,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