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秦军来说,这其实是一个相当冒险的举措。秦军要穿过一条将整个长平谷地一分为二的河流。如今,这条河流仍在潺潺流淌。而对当时的秦军来说,奇袭行动,要么全军覆没,要么彻底改变相持局面。 那么,这两支“奇兵”是如何作战的呢? 我们知道,秦军有一支5000人的骑兵。他们是怎样的装备?众所周知,骑兵的装备在秦朝才有所改良,才配备有齐全的鞍鞯,主要的武器装备为弓箭以及矛、戟等长兵器与剑等短兵器;到了汉代,骑兵则增加了环柄长铁刀的兵器配备。 然而,在对兵马俑坑的考古研究中,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秦骑兵的战马没有马镫。这就意味着,骑士必须两脚悬空,很不便于冲锋、格斗,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骑兵的战斗力。 其次,马背上作战,长矛和战刀都适合。考古学家却找到了箭头、弩这样的远射兵器。这确实有些出人意料,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正是骑兵处在发展阶段时的形象。由此推断,在长平战场上,直扑赵军大本营的5000骑兵,并不是挥刀舞枪冲击敌人。他们的任务很可能是监视赵军大本营的动静,袭击赵军运送粮草的后勤部队。 这对骑士的骑术和马匹的要求非常之高。 秦骑兵纵队使用的是什么战马?两千多年后,在秦始皇兵马俑坑,考古人员测量了100多匹陶土战马的身高,惊奇地发现:所有的战马高度都统一为133厘米。史书上说:秦军选择战马的第一个条件是马的高度必须达到5尺8寸,5尺8寸正好是今天的133厘米。由此可见,秦人对战马的选择十分严格。 别忘了秦国的历史。三千年前,秦人的祖先生活在今天甘肃东部的高原,那儿草场肥沃,最适宜养马,秦人就是以养马而起家。早期秦人与游牧部落杂居,为了对抗牧人剽悍的骑士,秦人组建了自己的骑兵。这很可能是中国最早的骑兵部队。 因此,秦国的好马多得数也数不清。好到什么程度?“探前蹶后,蹄间二寻者不可胜数也”,“探前蹶后”,前蹄子往前一拔就是探前,后蹄子往后一蹬,是蹶后,就是前蹄子和后蹄子之间,一纵一丈六,一纵一丈六。 有了这样的战马,秦骑兵又以什么阵形战斗呢? 考古证实:秦国的骑兵部队井然有序。他们四骑一组,三组一列,九列共108名组成一个纵队。这是迄今人们所知道的中国最早的骑兵编队。 可想而知,秦国的两支包抄部队,会给赵军以怎样的打击。而此时,赵军主力已进到秦军预设的阵地之前,对秦军发动进攻。由于秦军阵地工事坚固,赵军进攻无效,往后撤退,却陷入进退两难的地步。 这时候,赵军意识到,他们已钻进了秦军的口袋阵。但,真正的毁灭性打击,还未开始;真正悲惨的一幕,也远远没有到来。 赵军被围后,立即建筑工事,等待救援。根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秦军统帅白起并没有马上发起总攻,他准备用更加残酷的办法削弱对手的战斗意志,白起围而不打,只出动轻兵反复袭击、折磨被围的赵军。 秦军连创赵军的捷报传到咸阳,秦襄王十分高兴,亲自到了河内,即今河南省沁阳县。他把当地15岁以上的男丁全部编入军队,调遣到长平东北面的高地布防,切断赵国的援兵和粮道。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