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具有汉民族思想和信仰的特点。它起源于殷周时代的巫祝、祭祀鬼神和战国秦汉时代的方士求仙采药,同时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阴阳五行家、道家、儒家学说,把鬼神崇拜、仙方术与古代哲学思想结合起来,使其信仰带有理论色彩,构成内容复杂的道教神学。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顺帝年间(126-144)沛国丰人张陵(尊称张道陵)创立。它以“道”为最高信仰,故名“道教”。它又有“玄教”、“仙道”之称。道教的创立,是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的基础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依据,承袭了战国以来的神仙、方仙之说衍化形成的。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 道教认为“道”乃宇宙万化之本源,宇宙万物皆由“道”化生。 贵生重生,以成仙得道为目的道教把对神仙的向往和道的信仰融为一体,相信人通过修炼可以与神仙一样逍遥无待,长生久视,使生命与“道”合一,永恒长存,从而构成了道教完美的信仰体系。提出了「仙道贵生」和「我命在我不属天地」的重生思想,《老子想尔注》:“生,道之别体也。”认为“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太上老君内观经》)奉道者以道为事,即要修长生久视之道,或曰神仙之道。修道的诀要在于保性命之真,即性命双修,修性即修造自己的品德,修命即修炼自己的生命。 祀神明、敬祖宗道教自称以黄帝为宗,继承和维系著中华民族祀神明、敬祖宗的民族传统,并使之规范化、宗教化。道教所奉的神明,上有道祖天神,下有地祗山川之神,世有华夏之祖、历代贤杰和得道仙真。神明仙真所居,天上有玉苑琼宇,世上有洞天福地,令人向往。 积功累德,举善济人道教融合儒家伦理道德观,提出“为道者当先立功德”。《老子想尔》:“夫欲实精,百善当修,万善当备。” 道教在东汉晚期形成有组织的宗教形式,由方仙道、黄老道演变而成道教,在民间广泛流传;魏晋以后,由于统治者的支持,因而能够跻身社会上层得以发展;从隋唐至北宋,更是道教的兴盛时期,社会地位大大提高,宫观不仅遍布全国,且规模日益宏大,道教学者辈出,道书数目大增并汇编成藏;南宋以后至明代中叶,道教在统治者的扶持下仍然继续发展,但由于与金、元南北对峙,民族矛盾民常尖锐,道教内部亦因而宗派纷起;明中叶以后,内忧外患,朝廷自顾不暇,对道教未能从财力上支持;满清入关后,统治者对道教不感兴趣,因而失去政治上的支持,道教遂由在上层社会转入民间发展,渐变成秘密宗教团体。道教的发生、发展与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交织在一起,在政治、文化、思想、生活等方面曾经发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研究中国道教史,对于研究我国思想文化、社会发展深具重要意义。 道教自东汉形成至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经过两晋南北朝的发展,唐宋元明的昌盛,至今在华夏民族中仍广泛流传,对中国历史、政流、哲学、天文、地理、医药学、化学、文学、艺术、民俗等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对华夏民族心理的构成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历代高道辈出,形成了正一、全真两大道派为主的诸多道派。积累了丰富的文献資料,道教经典总集《道藏》,包涵了道教经戒、科仪、符图、炼养、医药学、炼丹化学和诸子要籍等诸多文献,是中国文化的实库之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