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笔下的19世纪中期恰克图集市 马克思的著作《俄国人与中国人》当中有这样一段叙述:“这种贸易,采取一种年会的方式进行,由十二家商馆进行经营,其中六家是俄国人的,另六家是中国人的。他们在恰克图进行会商,决定双方商品的交换比例——贸易完全是物物交换,中国的主要商品是茶叶,俄国则是棉毛织品。”马克思谈论的是一座传奇的城市和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1725年,在俄罗斯宫廷的一场华丽的法国式舞会之后,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一世召见了一位气度不凡的伯爵。他名叫萨瓦·务拉德思拉维奇·拉古金斯基,是波斯尼亚亲王后裔,曾为彼得大帝的外交事务顾问。为了东扩谋求更多的财富,女皇交给了萨瓦一项使命——与清帝国进行新的贸易协定谈判,以弥补《尼布楚条约》的不足。 1726年10月,萨瓦使团到达北京,开始了一场漫长的谈判。直到第二年4月,在取得了满意的结果之后,萨瓦才离开北京。由于清政府只接受定点贸易,在前往中国的路上,萨瓦就选好了未来的贸易点:靠近中俄边界的一个小山谷,谷中有一条小河流过,它源自俄国境内。小河当时的蒙古语名字是“恰克图”。 1727年8月20日,中俄正式签订了《恰克图条约》(因为条约的签订地在布拉河,俄国习惯称之为《布连斯奇条约》)。而早在萨瓦伯爵选定地址之后,一座包括了集市、居民区和军营的新城就已按部就班地建设起来了,这便是恰克图城。就像是阻塞已久的水流终于找到了泄洪的沟渠,恰克图的筑城对蕴含巨大潜力的中俄边境贸易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激励作用。据历史记载,1744年,在恰克图的双边贸易额约为30万卢布,到1760年便上升到110万卢布,1830年的统计是800万卢布,到了19世纪中期已达1600万卢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