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从《内经》走近中医:理论基础是气化论(1)

http://www.newdu.com 2018-01-14 人民日报海外版 佚名 参加讨论
和被尘封在历史博物馆的其他辉煌文明不同,中医学基本上保持着整体原型,从2000多年前走到了今天。历史是公正而严酷的,它并不偏爱中医,能够如此,主要是由于中医学本身的科学性、强大的生命力和鲜活的实用价值。 
    中医学把人的自然、生物、心理、社会属性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认识生命过程、生理、病理、疾病诊治和养生防病,并形成了以辨证论治为主要诊治方法,是中国特有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诊治体系均奠基和形成于《黄帝内经》。《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各81篇,形成于战国至东汉时期长达六七百年的时间里,由多位医家相继完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百科全书式的古医经。 
    《内经》的指导思想——整体恒动观 
    《内经》把人和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看做一个统一的、随时空推移不断运动变化着的整体。 
    天地是统一的整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言道:“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意思是我们的上面是天,下面是地,泛指我们生存的自然界空间。认为风、热、火、湿、燥、寒六气的运动变化形成了春、夏、长夏、秋、冬这几个季节,使得地面上产生了万物、生命。这些生命现象在地面上经历着“生、长、化、收、藏”或“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 
    人体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中医学把人的形体结构、功能活动、精神情志、自然现象进行了一个广泛的归类,强调肝、心、脾、肺、肾五脏之间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所以当我们面对一个疾病时,不仅要考虑是哪一脏出了问题,而且要考虑这一脏和其他脏之间的相互关系。“五脏相通,移皆有次。”所以说中医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考虑到整体的协调和平衡。 
    “人与天地相应”。气温如果超过60℃,人就很难存在了。所以天地是人的生命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条件。人和天地的关系是“人应天”。《素问·六微旨大论》中讲:“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忽视这个变化是不行的。对同一个感冒,中医学会因四时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它是从动态变化中来审视和处理人的疾病的。 
    《内经》的理论基础——气化论 
    所谓“气”指的是自然气候,具体指风、热、火、湿、燥、寒这六气。直到今天,国家气象局每天发布的气象预报中,仍然还是这六大要素,只不过更量化,更精确了。“物生谓之化”,也就是说地面上的生命现象都叫“化”。有气才有化,“气止则化绝”。 
    中医学通过长期观察,发现自然气候的变化呈现周期性,疾病也有同样的周期可循。1733年是癸丑年,这一年北京发生了大疫。60年之后到了1793年,也是癸丑年,北京又发生了大疫。当时记载“癸丑年毒下,瘟疫大行,死人无算”。而《内经》里就有癸丑年有大疫发生的记录。2003年,非典开始流行。当时我查了《内经》,里面讲“丑未之纪……二之气……其病温疠大行,远近咸若”。“二之气”是指3月21日春分到5月中旬的小满之前,“远近咸若”,是说不是一时一地,而是面积很广。 
    《素问·气交变大论》指出:自然气候还有自稳调节规律。当风、热、火、湿、燥、寒中一个气太强盛时,就会有一个相应的能制服它的气,让它恢复到正常。由于“人与天地相应”,因此人体也存在这样一个自调机制。中医学诊断治疗疾病的出发点不是病原微生物。中医认为当人体自己能够根据外界环境调节时,就是健康的;当失调时,就是病理状态。通过针灸或中药治疗时,其诊断的落脚点不是细菌病毒转阴了,而是人体恢复了自调状态。 
    人体生命规律是与自然规律相通应,所谓“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内经》把人体对年节律和季节节律的关系称为“五藏应四时”、“藏气法时”(“藏”通“脏”)。春天是风温为主,人体肝气比较旺,所以肝病、风病、温病最多。夏天火热,和心气相通,这个时候人的脉是洪大的,心病、热病比较多。长夏潮湿,与脾气相通,脉象表现为濡脉,即摸起来比较软、比较沉,这个季节脾病湿热病比较多,肠道门诊也多。秋天属燥,肺气通于秋,这个时候的脉象比较浮,如风吹毛,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冬天寒冷,和它相通的是肾,脉象比较沉。这个时候肾病、寒病比较多,骨关节病比较多。 
    日节律对人也有一定的影响。“平旦人气生,日中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素问·生气通天论》)。晚上11时到凌晨3时是阳气的最低谷,阴气最盛,多半病人去世是在深夜。还有时辰节律,气血的流注与时辰有关系,“子午流注,灵龟八法”。 
    气化理论是中医理论的基础。病因理论认为六气的反常变化,是外感疾病的病因;病机理论以六气变化来认识疾病的性质。“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胰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治则治法理论讲究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方剂药物理论涉及方剂的君臣佐使、药物的性味归经;养生康复理论讲“药食宜”,“无代化,无违时,必养必和,待其来复”。 
    《内经》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精、气、神—藏象—经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