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科技 > 古代交通 >

秦淮河大交通网如何衰落?从明代都城北迁开始

http://www.newdu.com 2018-01-14 南京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贺云翱 干有成
    从《儒林外史》的记述中可以看出,直到乾隆年间,南京城内交通还是主要依靠以内秦淮河为中心的城内水网进行。而把秦淮河水系的大交通网络功能推向历史极致的,是明太祖朱元璋。那么,他是怎样做的?秦淮河水系又是如何从鼎盛走向衰落的呢?
    宋元时期,一方面对南唐时期的城濠运道和秦淮河水系进行了疏浚和完善,另一方面随着“河西”地区的逐步成陆,使得秦淮河下游水系疏通及与长江通道的有效建构成为关键,于是有了秦淮河入江三角洲地带多条河道的先后开通。
    其中就包括分别位于城东与城西的两条“蕃人河”。所谓“蕃人”,是南宋时对女真人(金兵)的称呼,“蕃人河”的得名与南宋韩世忠与金兀术在南京东部进行的“黄天荡之战”密切相关。据载,在这次战役中,金兀术被韩世忠以舟师困于黄天荡死水港,他采纳当地乡民建策,命金军利用老鹳河故道,连夜开凿了连通秦淮河的运道,逃到了江上。当时的文学家汪藻云:“敌于建康抱城开两河,谓此两蕃人河也。亦作老鹳河。”
    后来史料中认为,分居南京城西侧和东侧的两条蕃人河,一条在“白鹭洲西,西南流二十余里通大江,旧名蕃人河,今亦谓之新开河”;一条在“上元东北六十里有芦门河,亦曰蕃人河”。
    关于南京城东的“蕃人河”,在元代古地图上可以看到一条连接秦淮河的水道从钟山(即紫金山)以东入江,这应该就是北连黄天荡及长江而南通秦淮河的那条“蕃人河”。今天对照古地图走访调研,可以推断流经七桥瓮湿地公园北部的运粮河,至南京大学仙林校区的九乡河(明代称琐石溪),至栖霞山以东的便民河(又称刀枪河),应为这条“蕃人河”的遗迹。只是,如今九乡河和便民河之间的一部分河段已经不再相连通了。
    在城西的那条“蕃人河”又称“新开河”。《康熙江宁府志》卷六载:“新开河,宋、元凿,自三山桥历石城桥、定淮诸门,由草鞋峡以达于江,又自三汊河而南,过江东桥与元运道合”。实际就是今天的外秦淮河从水西门以下至下关三汊河大桥一段,三汊河大桥向南至江东门的一段河道今天已经被填埋成为“郑和南路”,向北的一段则被改造成为“郑和路”。
    随着“河西”逐渐成陆,
    入江口水路经过多次疏整
    宋元以后,秦淮河水系入江通道发生了较大变化,而这与“河西”成陆速度加快有关。
    六朝开始,北方人口不断南迁,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农业开发速度加快,造成大面积水土流失,泥沙流入长江后在下游不断堆积,加之江流的摆动,造成北岸不断崩岸,南岸堆积,所以“自南唐后,江水益西,洲渚蒙密”,长江南京段江面出现沙洲堆积并逐渐与陆地连为一体。
    到了宋代,唐代诗人李白吟咏过的“白鹭洲”(今奥体中心一带)已经完全成陆,秦淮河的入江运道不再畅通,急需解决秦淮河下游水系的水上交通及排水、泄洪等问题,于是对这一带水路的整理开凿成为宋以降南京水利工作的重点。
    如元代为疏通秦淮河入江口一带的水路,避开大胜关江险,就曾在沙洲中开凿阴山河,于元泰定三年(1343年)凿成,元代古地图上标为“新开阴山运粮河道”,上至大胜关附近的官庄铺,下至今赛虹桥附近的毛公渡。这条新运道除了通行粮船外,还有来自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地的竹、木、油麻、药等货物。直到1979年开凿秦淮新河时,它才被凿断。
    此后明代对“河西”地区水道的开掘与整理,则逐步构建出了南京城西滨江地区的交通网络。明初城西的秦淮河延续了宋元形成的新开河与阴山河格局并加以进一步完善。《肇域志》记载,明代在自大胜河以东,有水数曲,曰“响水沟”、“灯盏沟”、“上新河”、“中新河”、“下新河”,皆濒江要地。其中的中新河在江东桥处与阴山河及新开河相交汇。因明代连通了毛公渡与杨吴城濠的水路,从赛虹桥经阴山河至中新河的河道被称为“北河”,赛虹桥经毛公渡至大胜关的部分则被称为“南河”。上新河、中新河、下新河等新河道的开凿都是为了解决都城南京日益严重的交通运输问题,而且这些河道都要与秦淮河相通,成为秦淮河下游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定都南京后,朱元璋编织出宏大水上交通网
    “满城的人都叫了船,请了大和尚在船上悬挂佛像,铺设经坛,从西水关起一路施食到进香河。”“当下杜少卿在河房前过,上去回家。庄濯江在船上一路送庄绍光到北门桥”……
    在《儒林外史》中,有多处这类涉及乾隆年间南京城内水道情况的文字,可见,此时南京城内交通主要是依靠以“内秦淮河”为中心的城内水网进行。而秦淮河水路大交通格局的最终形成,要归功于朱元璋。朱元璋定都南京,使南京第一次成为全国性的都城,他对秦淮河水系进行了一系列开掘整理,让秦淮河水系的大交通网络功能达到了历史的极致。他也成为继孙权之后对秦淮河水系影响最深远的人物。
    元末明初,朱元璋修筑体量巨大的南京城垣,改东、西水门为东、西水关,以船闸维持城内外的交通运输功能。城墙规模扩大,南自东水关向东延伸,西面北达狮子山,北面完全外扩,环城新开凿的城濠也连通秦淮河水系,成为城市水运系统的一部分。在城内的水道,有小运河、运渎故道、青溪故道以及导源于城东护城河的御河等,都与秦淮河水相连,由此构成了城市内外的水网系统。
    明代建都南京后兴建宫阙城垣需要大量木材,上新河开凿后,这里成为木排进城之水道,这一带因此被称为“皇木场”,位于今奥体中心一带的上新河镇随之逐渐繁荣,沿江城镇得到初步开发;下新河是普通木材商的乐园;中新河与上新河相通,曾是“官司马快船所泊处”,马快船是专门装运朝廷贡品的船舶,说明此地之重要。
    明代还充分运用了河西地区的新开河、阴山河、上新河、中新河、下新河、草鞋峡水道,建立了用于下西洋的“宝船”建造基地,郑和宝船从草鞋峡北口进入长江,开启了“七下西洋”的大航海伟大征程。
    明代在秦淮河上游和秦淮入江口一带都进行了大规模水利工程。上游地区最重要的工程是开凿胭脂河。早在公元前511年,吴国就曾在今高淳县东坝附近切岭开凿了至今仍通航的胥溪河,沟通了水阳江水系和太湖水系,形成了古代著名的“中江”航道,不过,直到明代胭脂河开凿前,这一航道都与秦淮河水系相隔绝。明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派崇山侯李新“督有司开胭脂河于溧水,西达大江,东通两浙以济漕运”。此后,江浙漕粮不必经京杭大运河绕道镇江再由长江到达南京,皖南的物资也可以取道青弋江直接输送南京,大大扩展了秦淮河水系的联通范围,形成了辐射今天江、浙、皖、沪四省市的水路大交通网络格局。
    逐渐衰落,从明代都城北迁开始
    秦淮河水系逐渐衰落,从明永乐年间都城北迁开始。
    此后,秦淮河部分水道因年久失修而逐渐淤塞,胭脂河也在明末万历年间遭填塞。清初康熙年间,因水患关闭东水关,11个水门只留1门入水,城内水系逐渐湮废。秦淮河水也大部分从外秦淮入江。
    影响最大的是晚清以来铁制轮船的发明与使用,长江航道不再成为险地,航运大部分转移到长江水道,加上城市扩展、防洪工程的建设,旧秦淮河水系遂逐渐断航,现只有“秦淮新河”被作为四级航道继续使用。
    近年来,秦淮河水系的复兴战略得到重视。随着“古中江”一线重新开掘(从安徽经南京至上海的芜申运河工程),胭脂河作为水运河道及文化旅游的功能有望逐步恢复;作为城东地区最重要的一条河道,九乡河与运粮河的重新连通工程也在筹划之中;外秦淮河沿线的环境治理与文化项目建设已经取得重要成果;秦淮新河沿线风光带建设工程正在实施等等。
    秦淮水系的排水、绿地、湿地、生态、文化、宜居、旅游等综合价值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得到进一步发挥,历史上承担过重大交通职能的秦淮河水系有望再次成为现代南京重要的城市生活和生态网络体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