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单锷等人关于将军堰的记述。单锷是北宋另一个著名的水利专家,他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锷窃观无锡县城内运河之南偏有小桥,由桥而南下则有小渎,渎南透梁溪渎,有小堰名单将军堰。自桥至梁溪,其渎不越百步。堰虽有亦不渡船筏。梁溪即接太湖。昔所以为此堰者,恐泄运河之水。昔熙宁八年,是岁大旱,运河皆旱涸,不通舟楫。是时锷自武林过无锡,因见将军堰既不渡舟筏而开是渎者,古人岂无意乎?因语邑宰焦千之曰:今运河不通舟楫,窃观将军堰接运河去梁溪无百步之远,古人置此堰渎意欲取梁溪之水以灌运河。(十)[千]之始以锷言为狂,终则然之。遂率民车四十二管,车梁溪之水,以灌运河。五日河水通流,舟楫往来。[25] 将军堰建造在无锡县内的梁溪之上,梁溪是连通太湖的;将军堰的另一端则有小渎北通运河。该堰虽有而不渡船筏,单锷据此分析置此堰渎的目的是古人为了取梁溪水(实际上是太湖水)接济运河。熙宁八年大旱,运河旱涸断航,单锷把这个分析告诉无锡县令焦千之,焦接受了单锷的意见,一次征用了民间的水车42部,五日内使原来因干旱枯竭了的运河重新通航。证明将军堰确实是前人为车水济漕而设置的。其实,不光是济漕,也可以灌田。明张国维《吴中水利全书》卷十载: 熙宁元年,诏修水利。知无锡县焦千之决水灌田(岁值旱,河竭,用单锷言,自小渲车湖水入运河,复车梁溪水繇将军堰以灌之,农田获利。[26] 所以《无锡县志》[27]卷二在谈到梁溪和将军堰时说:“凡岁涝,则是邑之水由溪泄入太湖,旱则湖水复自此溪回,居民藉以溉田。”当然,这是通过翻车车水来实现的。 现在的问题是,这座将军堰是什么时候建造的?将军堰又称单将军堰,“单将军”指隋末唐初瓦岗军名将单雄信。《无锡县志》说:“《毘陵图经》云:唐将军单雄信提兵道此,以枪止水为堰,故号将军堰。”这应是将军堰的始建。唐景龙年间又在将军堰建闸,设施进一步完善[28]。如是,则不晩于隋末唐初,无锡人民已经通过将军堰等设施,使用翻车车太湖水济漕和灌田了。 唐诗中不乏歌咏桔槔的[29],有的学者认为,正如唐人有时把铁犁称“耒耜”一样,唐 诗中称“桔槔”者有的也可能是指水车,并举出李郢《园居》和贯休《怀邻叟》中的诗句为例。应该说,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从宋到清,的确有把水车称为“桔槔”的[30]。但这两首诗中的“桔槔”是否指水车,尚须进一步论证。兹把全诗迻录于后,不作正式证据,仅供进一步研究参考。 李郢《园居》:暮雨扬雄宅,秋风向秀园。不闻砧杵动,时看桔槔翻。钓下鱼初食,船移鸭暂喧。橘寒才弄色,须带早霜繁。 贯休《怀邻叟》:常思东溪厖眉翁,是非不解两颊红。桔槔打水声嘎嘎,紫芋白薤肥蒙蒙。鸥鸭静游深竹里,儿孙多在好花中。千门万户皆车马,谁爱如斯太古风。[31] 唐代谈及水车的诗文还有李白的《秋浦歌》:“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秋浦在安徽贵池县,这个水车岭颇有名气。据说唐高祖李渊的儿子李元方曾在有待岩刻碑,也说“秋浦千重岭,而水车岭最奇”[32]。明人胡震亨说:“水车岭陡峻临渊,奔流冲激,恒若桔槔之声”[33]。水车岭似乎是因此得名的。那么,这里的所谓“桔槔”就只是水车的代称了。至于诗中所指何种水车,“水车岭”是否有过使用水车的历史,还搞不清楚。 将以上材料与上引太和二年诏令对照看,唐代民间使用翻车已有较大的发展,其中江南等稻区使用翻车相当普遍,北方民间,翻车的使用也在推广之中。 中国古籍中有关唐代和唐以前水车的记载,绝大部分可以判断为翻车,不过,还区分不出其中包含的不同类型,日本的相关文献却可以弥补其不足。日本天长六年(829年)五月的《太政府符》“应作水车事”载: 耕种之利,水田之本。水田之难,尤其旱损。传闻唐国之风,渠堰不便之处,多构水车。无水之地,也斯不失其利。此间之民,素无此备,动若焦损。宜下仰民间,作备件器,以为农业之资。其以手转、足踏、服牛回,备随便宜。若有贫乏之辈,不堪作备者,国司作给,经用破损,亦随修理。[34] “唐国之风,渠堰不便之处,多构水车。”可与我们的研究结论相互印证。“手转、足踏、服牛回”均属翻车范畴。它们应该是从唐朝引进的,所以也反映了唐朝翻车包含的类型。中国手转翻车的明确记载前引三国的《魏略》,但后来堙没无闻,至明代才重新见于记载。尽管唐代及以前的翻车,大多可能是脚踏式的,但可以作出明确判断的只有花蕊夫人的“水车踏水上宫城”。至于明确的牛转翻车的文献和图象材料,中国始见于宋代。《类聚三代格》告诉我们,唐代这些不同类型的翻车,实际上是存在的。这也启发我们,研究历史不能用“默证法”,没有见于记载的东西,不能就断定它不存在。 至此,我们可以对唐以前水车(翻车)的发展线索作一简要的概括:翻车的起源于何时何地,目前尚未真正解决。但我们可以看到,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翻车是在宫廷、城市和乡村、民间双线发展的。宫廷和城市使用翻车的最早记载出现在东汉和三国的洛阳。从汉到唐,延绵未断。民间存在翻车的线索起码可以追溯到楚汉之际,主要在南方稻作区使用,长时期默默无闻地进行。到唐代,江南等稻区使用翻车相当普遍,成为皇帝也不得不借重的力量。太和年间唐朝政府征调江南水车匠在关中地区推广翻车,成为转折性事件,它反映了宫廷、城市和乡村、民间双双线的互动,南方民间使用翻车由默默无闻到崭露头角。从此,乡村和民间使用水车的发展势头不可遏制,终于迎来了水车使用空前繁盛的两宋时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