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农业生产知识和技术。按察司(廉访司)或总管等官员编写劝农文、劝善书,用通俗文字介绍农桑技术,要求县官向社长、社师等宣传。至元十五年河南河北道提刑按察司发布的《劝农文》,就开出许多条目,要求“所在官司,照依已降条画,遍历乡村,奉宣圣天子德意,敦谕社长耆老人等随事推行”。对于垦辟,《劝农文》指出:“田多荒芜者,立限垦辟以广种莳,其有年深瘠薄者,教之上粪,使土肉肥厚,以助生气,自然根本壮实,虽遇水旱,终有收成”;对于粮食种植,《劝农文》指出:“谷麦美种,苟不成熟,不如稗。切须勤锄功到,去草培根。岂不闻锄头有两:可耐旱干;结穗既繁,米粒又复精壮。”“一麦可敌三秋,尤当致力,以尽地宜。如夏翻之田胜于秋耕,概耙之方数多为上。既是土壤深熟,自然苗实结秀,比之功少者收获自倍”。对于桑麻,它指出:“桑麻……切须多方栽种,趁时科耨,自然气脉全盛,叶厚秸长,饲蚕绩缕皆得其用。又栽桑之法,务要坑坎深阔,盖桑根柔弱,不能人坚,又不宜拳曲难舒。根既易行,三年之后即而采摘”。“浴连、生蚁、初饲、成眠,以至上簇,必须遵依蚕书,一切如法,可收倍利。尝闻山东农家,因之致富者,皆自丝蚕。旬月之劳,可不勉励!”对于耕牛饲养,它说:“耕犁之功全借牛畜。须管多存刍豆,牧饲得所,不致赢(女)弱,以尽耕作。……若有赢(羊)老不堪者,切须戒杀心、擅行屠宰”。[51]这种《劝农文》多张榜公布在门墙上,如时人所说:“分司劝谕立课程,朝送农官暮迎吏。诫言谆谆不敢忘,榜示门墙加勉励”[52],能够让部分有文化的农民了解的。 仁宗时顺德路总管王结编写《善俗要义》,逐级下发给乡村中的社长、社师。《善俗要义》第一条“务农桑”:“今后仰社长劝社众常观农桑之书,父兄率其子弟,主户督其田客。趁时深耕均种,频并锄耨,植禾艺麦最为上计。或风土不宜,雨泽迟降,合晚种杂田瓜菜者,亦可并力补种,更宜种麻以备纺绩蚕桑之事,自收种、浴川、生蛾、喂饲,以至成茧、缲丝,皆当详考《农书》所载老农遗法,遵而行之”;第二条“课栽植”:“本路官司虽频劝课,至今不见成效。盖人民不为远虑,或又托以地不宜桑,往往废其蚕织,所以民之殷实不及齐鲁。然栽桑之法,其种堪移栽,压条接换,效验已著,苟能按其成法,多广栽种,则数年之间,丝绢繁盛亦如齐鲁矣。地法委不相宜,当栽植榆柳青白杨树,十年之后,枝梢可为柴薪,身干堪充梁栋,或自用,或货卖,皆为有益之事,其附近城郭去处,当种植杂果货卖,亦资助生理之一端也”。因此书“甚得抚字教养之方”,顺德路总管府缮写成秩下发给各县,并令本县录写遍下各社,要求社长社师等,依此书“谕民事理,以时读示训诲,务令百姓通知,劝之遵用举行,将来渐有实效”,其后,仁宗诏令向各地推广[53]。 检查地方官员劝课农桑成绩。至元九年,“命劝农官举察勤惰。于是高唐州官以勤升秩,河南陕县尹王存以惰降职。自是每岁申明其制”[54]。御史台对高唐州尹张廷瑞的评价是:“至任以来,甫及期年,五事可称,一方受赐,劝课农桑,裁抑游惰。”[55]。至元二十七、八年提刑按察司和肃政廉访司相继兼掌劝农,守令以兼劝农事给衔,“廉访总其纲,岁报政于司农,以第其殿最”[56],自此,廉访司年终检查地方官劝农政绩成为制度。文宗天历二年(1329)“各道廉访司所察勤官内丘何主薄等凡六人,惰官濮阳裴县尹等凡四人”[57]。 编造农桑文册。《农桑之制》最后一款规定,提点农事正官“仍依时月下村提点,……据每县年终比附到各社长农事成否、等第,开申本管上司,却行开坐所管州县提点官勾当成否,编类等第,申覆司农司,及申户部照验”[58],这种农桑文册,一交户部,一交司农司。为统计的可信可靠,二十九年八月“命提调农桑官账册有差者,验数罚俸”[59]。仁宗延祐七年四月,“廉访司为农桑两遍添官,交依旧管行,每岁攒造文册,赴大司农考较”,攒造农桑文册目的是“岁见种植、垦辟、义粮、学校之数,考核增损勤惰”[60],所说种植包括桑枣榆柳等。 元初,司农司和劝农使的工作是有成绩的。奥敦保和“领真定、保定、顺德诸道农事,凡辟田二十余万亩”,其子奥敦希恺袭为真定路劝农事,寻以劝农使兼知冀州,兴利除弊,发展农桑[61]。至元八年,董文用为山东东西道巡行劝农使,“列郡咸劝,地利毕兴。五年之间,政绩为天下劝农使之最”[62]。至元十年张立道领大司农事,又授大理等处巡行劝农使,治理昆明池,“得壤地万余顷,皆为良田。爨棘之人虽知蚕桑,而未得其法,立道始教之饲养,收利十倍于旧,云南之人由是益富庶。罗罗诸山蛮慕之,相率来降,收其地悉为郡县”[63]。至元二十五年燕公楠“除大司农,领八道劝农营田司事,按行郡县,兴利除弊,绩用大著”[64]。此类事实不胜枚举。文献还记载某些年份的农桑学校数量,至元二十三年“大司农上诸路……植桑枣杂果树二千二百九万四千六百七十二株”[65];二十五年十二月“大司农言耕旷地三千五百七十顷”[66];二十八年十二月,“司农司上诸路……垦地千九百八十三顷有奇,植桑枣诸树二千二百五十二万七千七百余株”。[67]时人评论大司农司“专以劝课农桑为务。行之五六年,功效大著,民间垦辟之业,增前数倍”[68];“凡先农之遗功,陂泽之伏利,崇山翳野,前人所未尽者,靡不兴举”[69];“立诸道劝农司,巡行劝课,敦本业,抑游末,……不数年,功效昭著,野无旷土,栽植之利遍天下”[70]。由于农桑的发展,元世祖时人户大增,明初史臣说:“终世祖之世,家给人足。天下为户凡一千一百六十三万三千二百八十一,为口凡五千三百六十五万四千三百三十七,此其敦本之明效可睹也已”[71]。这些评价,说明了元初劝农桑是有成绩的。 三、元人对司农司劝农使的评价 元时,人们还揭露劝农工作中的弊端,如劝农实为扰民、统计农桑数量中和考核官员政绩中的弄虚作假等。元朝农业发展还在许多制约因素,如人力不足、畜力不足、粗耕粗作、农时被耽误、农具质次价高购买不便等,这都影响了农业发展的实效。 劝农实为扰民。由于官员选拔制度的原因,官员懂农事者不多。王祯说:“今长官皆以劝农冒衔,农作之事,已犹未知,安能劝人,借曰劝农,比及命驾出郊,先为移文,使各社各乡预相告报,期会斋敛,祗为烦扰耳!”[72]县官不懂农事,加以官僚做派,劝农实为扰民。蒲道元说:“今国家辑劝农之书,责部使者及守令劝课矣,而民之储蓄不若古,一有水旱,发廪以济,然所及有限。而所谓义仓者,又名存而实亡,是以穷民不免流离”[73],劝课农桑并没有使人民富裕。 纸上栽桑。即统计农桑数量中的弄虚作假,农民无实惠而有实祸。元时有“纸上栽桑”之语,形象地反映了统计农桑数量中的弄虚作假。许有壬回忆延祐六年(1319)为山北道廉访司经历时,亲见各县上报农桑数目中的弄虚作假:“以一县观之,一地凡若干,连年栽植,有增无减,较恰成数,虽屋垣池井,尽为其地犹不能容,故世有‘纸上栽桑’之语。大司农总虚文,照磨一毕,入架而已,于农事果何有哉!”[74],一县栽桑数量远远超过其土地面积,此乃山北情况,江南如此。约至正九年(1349),赵访说:“尝见江南郡邑,每岁使者行部,县小吏先走田野,督里胥相官道旁有墙堑篱垣类园圃者,辄树两木,大书‘畦桑’二字揭之。使者下车,首问农桑以为常。吏前导诣畦处按视,民长幼扶携窃观,不解何谓,而种树之数,已上之大司农矣。”[75]县官应付劝农使的检查,弄虚作假,劝农官则走马看花,看不到真实情况。胡祗通揭露其后果:“农官按治司县供报薄集数目,似为有功,核实农人箧笥仓廪,一无实效。他日以富贵之虚声达于上,奸臣乘隙而言可增租税矣,可大有为矣,使民因虚名而受实祸,未必不自农功始”[76],由于弄虚作假,农民因富贵之虚声而受增税之实祸。这些,都说明检查统计农桑成果中的弄虚作假相当普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