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族称 黎族的族称,有泛称、他称和自称三种。 (1)泛称。泛称,即指古代对海南岛上诸少数民族的广泛称呼。常见于我国史籍中,如:周时称为“骆越”,秦时称为“西瓯”,汉时称为“越人”,西汉时继称为“骆越”,东汉时改称为“里”、“蛮”,隋时则“俚”、“僚”并称,唐时普遍沿袭称为“俚”、“僚”,清时称为“真粤人” (2)他称。黎族的他称很多,据不完全统计,有夷黎、遐黎、霞黎、夏黎、三差黎(即“三星黎)、四差黎(即“四星黎)、乾脚黎、俚黎、吔黎、侾黎、花脚黎(即“下脚黎”)生黎、熟黎、大厂黎、小厂黎、岐黎、穿裙黎、大鬃黎(即“光鬃黎)、小鬃黎、德透黎、本地黎、吔人、黎岐、生岐、熟岐、文昌黎(李村、荔枝莫寨村、马岭寨脚村、买陂村和下寨苦藤村等三十五处,均属文昌黎)、临高黎、儋州黎、乐会黎、昌化黎、万州黎、陵水黎、崖州黎和感恩黎等。 (3)自称。黎族自称有赛(黎语“hlai[Φai53]”的音译),侾(黎语“has[ha11]”的音译)、杞(也写作“岐”。“gheis[gei11]”或“heis[hei11]语音近译)、润(亦写“运”。黎语“dzun[Zun53]”的语音近译)和美孚(黎语“moifau[mo:i53far53]”的语音近译)等五种。其中,“赛”之称呼最为普遍,几乎所有的黎族在对外交往时,都以“赛”为自称。“赛”在保亭黎族苗自治县的加茂地工有“hlais[Фai11]”和“tais[thai11]”两种读音;在三亚市马岭、田独等地区读作“dhai[dai53]”。不论是“tais[thai11]”还是“dhai[dai53]”,都是黎族自称“hlai[фai53]在不同地区的语音演变。 2.族源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东南沿海地区广泛地分布着百越族群,“自交趾到会稽七八千里,百粤(越)杂处,各有种姓”(《汉书·地理志》)。其中的骆越分布于今广东之西南部(含雷州半岛)、广西之南部、越南之北部,以及海南岛。《汉书·贾捐之传》径称海南岛中的居民为骆越之人。上述地区的骆越人不仅在考古学上有许多共同的文化特征,而且在人类学、语言学、地理学、民族文化等方面有亲缘关系与相似之处。 黎族民间流传的人类起源的故事,如洪水漫天为灾、兄妹结为夫妻、雷神摄蛇卵产子等民间故事传说等等,与百姓后裔壮侗语族其他诸族流传的故事颇为相似。 至于岭南百越诸支(南越、骆越、西瓯)的后裔俚僚等,其活动盛期相当于东汉、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活动地域包括两广、越南北部及海南岛,出现了不少的跨地数州乃至十数州的渠师酋豪。其中跨踞高凉等十数州的俚帅冼氏与冯氏,从南朝梁陈至唐,曾经统治海南儋耳千余峒及崖州、临振等州县的俚、吔(歧)人民。至今海南岛有冼夫人庙,每年二月十二日的“闹军坡节”便是纪念冼夫人的。冼夫人为俚帅,与黎族有渊源关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