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家大院二院门。 作为古都文化品牌的一个“符号”,古民居承载着西安这所城市的记忆。在钢筋水泥的缝隙中,我们找到了位于芦荡巷40号的姚家大院,一座隐藏在现代建筑中的老宅院。它所保存的,不仅是老西安人传统的居住环境,还有陕商曾经辉煌的历史。 一处老宅,藏在“芦荡”深处 2010年2月9日,农历新年之前一个清晨。我们转进了朱雀门里的芦荡巷,为了寻找一座被称作“姚家大院”的老宅子。芦荡巷并不深,一眼便能望到头,两边高高耸立起的住宅楼把小巷挤得越发狭窄。看着延伸向远处的楼房,并没有停止的迹象,心中不免打鼓:姚家大院在哪儿呢?走着走着,两栋楼房的缝隙间,忽然显出了一角青瓦屋顶,应该就是这儿了吧。 一扇古朴的中式大门,含蓄地隐藏在两栋高楼夹缝的尽头。轻叩门环,主人应声而来。开门的姚云郎先生将我们引入院中。青砖铺地、青砖砌墙,青瓦铺顶,一道道院墙将不足两亩的院落划出大小不同的空间,南院、北院、后院,错落有致。隐隐听见一阵鸽哨声,抬起头来,只见周围的高楼,将老院包裹起来,几行黑色的电线,划破了干净的天空。 年逾花甲的姚云郎先生和胞弟姚青郎是现在姚家大院的常住户,他们住在南院平房里,而北院的二层楼房则一直空着。 推开嘎吱作响的木门,走进姚氏兄弟居住的南院平房,左首的偏房里陈设着几件老式桌椅,虽然简单,却不失古朴秀雅之风。姚云郎说:“都是我爷爷留下来的,就剩这些了。”围坐在八仙桌旁,姚家兄弟道出老宅和家族的故事。 大院曾是许多姚家亲戚的安身处 姚家大院本不是姚家的。大约在民国15年前后,姚云郎的爷爷姚文青购置了这所院子。院子最初主人的姓名已经无人知晓,姚青郎只记得,爷爷曾经提起,因为老宅的门口摆放着石狮、石鼓各一对,所以推测房子的主人应该是一位清朝的文人将军。老宅要比现在大得多,占地3亩,坐西朝东,大门开在芦荡巷上。姚青郎先生说:“以前的院子有三进,前院有花坛和回廊,而现在仅剩中院和后院的一部分。” 姚家买下的老宅,是修建于咸丰年间的清代院落。姚文青买下院子后,在1929年左右,又在北院重新修建了一栋二层楼房,一楼供女眷生活,二楼则是主人的书房。“那时爷爷和家人主要住在安仁府的宅院,这处宅院,主要是老家的亲戚,或者朋友来时安顿的休息之处。”姚青郎说。 芦荡巷的宅子改造完毕后不久,姚文青便扶老携幼,举家迁到了南方。最终,他把家安在了自己茶叶生意的中心——四川雅安。姚青郎回忆道:“民国时爷爷在南方做生意脱不开身,芦荡巷的宅院便由我外婆居住。后来,我的奶奶和她的姐姐住了进来。”陕西有句民谣:“东刘西孟社树姚,不及王桥一撮毛”刘、孟、姚、王是泾阳的四大富户。说起自己的奶奶,姚青郎颇为自豪:“我奶奶来自四大富户之一的刘家。” 解放后,姚文青将自己的茶叶、纺织公司交给国家,陕西的17处房产也一并交公,只留下了芦荡巷这一处宅院。1973年,不再从商的姚文青回到西安,从此便在仅剩的姚家大院住了下来,直到1986年去世。 保护老宅,一波三折 文革时期,姚家大院前院被没收充公,北院花园及回形花廊被拆,宅院空余的地方,也盖起了红砖平房,家中的砖雕、木雕,值钱家具,不是被砸便是被烧。文革结束后,老宅归还姚家。1986年,姚家大院前院近500平方米的院落被征收,并被拆毁。那时,历经沧桑,经历过文革破坏的老宅已有些破旧。姚云郎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姚家大院差点因为“没有价值”而被拆毁,幸亏当时西安古建专家何修龄经过实地考察,坚持认为像姚宅这样具有历史和艺术价值的中国古代民居庭院建筑,在西安市已不多见,姚家大院才得以保存下来。姚青郎则道出了大院保存下来的另一个原因:姚文青老人的二儿子是国家当时顶尖的计算机科学家,他得知老宅不保的消息,便托人从统战部来陕西说情,老宅被拆一事才暂时放缓。后来,由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出面,姚家大院所剩的中院和后院才最终摆脱了被拆的命运。 老宅保了下来,可年久失修的房屋漏雨严重,院子里也长满了荒草,失去了从前的风貌。2007年起,西安市开始对姚宅两院老房的揭瓦和亮椽进行整体大修。这是西安市传统民居保护工程第二个完工的项目。西安市的古建修复保护专家张炜先生是姚家大院修复工程的工程师,他告诉记者,姚宅的修复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打补丁”,一切都是按照宅子本来的结构来恢复,只是换掉了漏雨的屋瓦,修补了木质的屋梁,连所用的砖料,都是将老屋的旧砖打磨以后再加利用。张炜指着姚宅外墙的一块青砖说:“只有旧社会的砖是这种质地,如果换上现在的砖料,就会很不协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