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讲风水、看风水在民间越来越热,风水师大行其道,让沉寂多年的风水浮出水面。但学者们对风水褒贬不一。是文化遗产还是历史垃圾?它在当今还有没有价值?哈佛博士、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教授俞孔坚近日在作客北京三套《科技全方位》"探索论坛"栏目时,剖析了风水复活背后的原由。 俞孔坚的风水经验从记事的时候起便已开始。他老家在浙江省金华东俞村,位于金衢盆地之中,四面皆山,北临金华江,右靠白沙溪。村前有一片松林,清澈的小溪经过松林,绕过宅前,被引入村中的一个个池塘。村头古老的樟树遮掩着白墙黑瓦。乡人都自誉有一块风水宝地。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风水尚属敏感的禁区,俞孔坚便开始查询各种民间"封建迷信"的遗物,拜访乡间的"风水先生",以图对风水探个究竟。作为一个设计师,他认为,应该理解和尊重业主的景观认知模式和信仰。当然,这里必须强调,设计师是在"尊重"和"理解"而决不是"宣扬"和行风水先生之道。而要使自己高于"风水先生"。 俞孔坚把地球比喻成一个活的"女神",她不但具有生产功能,还有消化和自净能力,同时还能自我调节各种自然的盈余和亏缺。过去二十多年来的中国城市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挥霍和牺牲自然系统的健康和安全为代价的,而这些破坏本来是可以通过明智的规划和设计来避免的。 因此,好的风水不仅讲究围湖和屏蔽,也注重利用小品来调节。中国传统风水小品各具含义。如风水亭、塔是关于领地的声明,门、牌坊、照壁可以避邪祛凶,风水林可以聚风藏气。位于安徽歙县的棠樾村头,一字排开、绵延百余米的牌坊群皆为聚居此地的鲍氏家族所建,前后相隔四百多年。农耕文明、礼教、天人合一,这种自然与人为交融的徽式乡村景观,既刻载着过去的历史,同时也是土地的符号。 他认为,风水是有价值的传统文化,现代设计师应该研究风水,只有现代科学技术与土地伦理的结合,才是拯救城市化时代和工业时代的芸芸众生的当代"风水"。 中国建筑文化中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