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藏族的婚礼

http://www.newdu.com 2018-01-14 中国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西藏,是中国藏族的发样地和聚居地。除西藏之外,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的许多地区也都有藏族居住。在幅员辽阔的藏族地区、由于受各地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婚礼仪式的差异,往往是很大的。
    甘肃的天祝藏族自治县,在地理位置上和青海的门源回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紧相比邻。因此各民族的婚礼仪式大同小异。在藏族地区,当系着五彩丝絮和羊毛的定亲酒,将男女两家的婚姻联系在一起的时候,结婚的准备实际上已经开始。当轻慢悠扬的《梳头歌)唱起的时候,落泪的豆蔻少女就要作为新娘向婆家起程了。
    在新娘前往婆家的路上,一系列的送亲,迎亲仪式逐次展开。
    清晨,坦荡宽阔的草原寂静无声,太阳刚从东山尖上冒出顶儿,欢饮了一夜的婚宴已接近尾声。突然一阵喧闹声打破了清晨的寂静,哭哭啼啼的新娘,在亲人和乡亲们的簇拥下走出大门,上马起程。晨曦中,新娘在亲人们关切的目光中快速离去。送亲的人数不多  (习惯上一般是八人),新娘的祖父、外祖母、舅舅、叔叔、哥哥、媒人、送亲婶子等,作为婚宴的参加者是必须参与送亲的。要是这些成员中缺少一个,必须临时请一人补齐。俗话说:“藏人的酒席不是任何人都吃得了的。”意思是说,凡是作为送亲者的喜客,不单要通晓世故人情,善于辞令,而且还必须是歌唱能手。他们在男家的婚宴上,要与成百的唱家、说客、喝家(有一定酒量的人)打交道,要为女方家争体面,不能给自己的部落丢脸。所以这些人都是挑了又挑,选了又选的精兵强将。他们能说会唱,八面逢源。就连送亲客的穿戴和坐骑也十分讲究,显得军容整齐。他们骑着一色的枣红马(不骑花马和白马),戴着狐皮帽子,穿着氆氇藏袍,脚蹬马靴,腰挎银饰佩刀,显得气宇轩昂,威风凛凛。女方家的送亲客还要在怀里揣个小酒壶,灌上半斤或一斤白酒。当他们一爬上送亲的马背,便酒壶不离手,酒曲不离口,逗得沿途的群众争着瞧热闹。
    在藏族婚礼中,能参加送亲队伍作一名成员,是十分荣耀的事。就连送亲者的朋友知道了,都要约伴前来设酒相迎。当地藏族把这种助兴者称为“哲嘎娃”。
    在迎亲路过的避风处,人们容易发现的地方,哲嘎娃们早已煨起一堆牛粪火,火堆旁的酒壶里温着酒,地上铺着地毯。他们一边烤火取暖,一边静侯着迎亲者的来到。一旦发现迎亲队伍,便欢呼雀跃、可着嗓门唱起来:
    桑阿郎也兰——
    桑阿郎巴拉姆——
    拉拉也兰一一
    这是歌头,并不放进其他词儿。目的是在引起迎亲者的注意,表示“哲嘎娃”们款待的热情。如果无声无息或呼声不高,迎亲者便会视而不见,扬场而去。就是留点面子走过来,迎亲者中也会有人挖苦道:“远远看见这儿有几块没嘴的石头,走到跟前一一哈哈!原来是有  鼻子的人。”
    哲嘎娃们见到迎亲的人,早就唱起酒曲,捧着酒壶迎上来。迎亲的人们跳下马,边走边唱,来到火堆旁,分宾主坐定。赞词、酒曲伴随着纯香的美酒,大约要经过半个时辰方能再度起程。起程时,送亲者要分送给哲嘎娃们一份礼物,如香烟,糖果之类。
    如果送亲者的亲戚朋友多,这种路规也就多。有时短短的一段路程,这种场面会出现十几次。每一处都要奉烟相陪,延误很多时间。
    最后一站,是男方家派来的哲嘎娃。他们是受主人的委托前来接风的。这是婚礼的一个转折点,往往东客(迎亲者,由男方派出)和喜客(女方派出的送亲者)的唇抢舌战就从这里开始。
    送亲者见到男方家派来的哲嘎娃,马上露出犀利的词锋:
    翡翠似的地毯上,
    蹲着雄狮般的哲嘎娃;
    神灯似的火堆旁,
    煨满了醇美的香烟。
    俄,我这小小的送亲人,
    心慌意乱少了话语,
    即使有了漂亮的言辞,
    舌头打结连不成句。
    男方家的哲嘎娃们听了,也要和一些虔敬的歌,表示对对方的尊  重。在这种场合,歌要唱得风趣而得体,如果唱出了疏漏,给送亲者留下话柄,对方的讽刺挖苦就会劈头盖脸而来。
    男方家设哲嘎娃迎亲,是一种礼貌。如果不设哲嘎娃,送亲者一气之下,也许要带着新娘折回去。即使不折回,闹到男方家,那就令人不快了。送亲者甚至会问:“某某家的人没死绝吧?我们千里路上送姑娘,怎么连送碗水的人都没有啊?”这就很麻烦了。
    哲嘎娃的另一个任务是负责向送亲者转达主人对婚礼的安排。转达完了骑马溜走。如果迟一步,送亲的人就会抢他的帽子,以便在婚宴上当做笑料大肆宣扬。因此,男方家都选精干的小伙子承担这一任务。
    送亲的队伍到了男家,看热闹的人群,里三层外三层围在大门口。男方家请来的曲儿匠们(歌手),像训练有素的合唱团,一只手捂着耳朵、一只手端着酒碗,扯着嗓子唱酒歌。离大门不远的地方燃起一堆火,青烟袅袅。火堆旁站着两位盛装的接亲女人。
    此时,送亲的人们更加来神。他们高唱酒曲,扬起马鞭,坐骑嘶鸣,尘土飞翻,威武雄壮,咄咄逼人。骑术精良的年青的送亲者,还会在草滩上放一回马,然后折回来,用马队将新娘团团围住,并且故意高声大减:
    “接亲的人呢?接亲的人呢?”
    这时,负责迎亲的两位妇女,一人手捧哈达,一人尾随其后,赶忙走来。他们要冲进马群去接新娘的马绍绳。但马缰绳却握在新娘哥哥的手中。这缰绳被新娘的哥哥团成团,握在手心里,只露出一点点绳头,让迎亲娘来接。机警的接亲妇女会乘其不备,一把抓住缰绳头。这时只要将哈达搭在新娘的马鞍桥上,接亲就算成功。如果接亲者没有抢到缰绳头,而是握在缰绳的中间,送亲者的马鞭子就会抽下来。接亲的妇女难免要受点皮肉之苦。如果再让送亲者把哈达抢去,那就十分麻烦,迎亲者因此而要求情陪礼,备受奚落。所以婚礼仪式上的两位接亲娘,必须由手脚麻利的妇女担任。这一仪式完了,送亲者才纷纷下马。但其中有一人不肯下马,那是新娘的舅舅。他不仅不下马,而且大声嚷嚷:
    “舅舅的马拉来了没有?舅舅的马拉来了没有?”
    原来这是一种古俗。当舅舅送外甥女(新娘)到婆家时,婆家要回赠舅舅一匹马。所以舅舅在大声呼喊:“舅舅的马拉来了没有?”现在只是按古俗呼喊而已,并没人送马给舅舅。最多给儿块糖顶替。但男方家对这位舅舅绝不能怠慢,并且要小心伺侯。如果稍有不周,得罪了他,他会把喜楚搅得乱七八糟。
    如上仪式过后,新娘下马,由送亲婶子扶着朝男方家大门走去。送亲的人们唱着酒曲,迎亲的人们也唱着酒曲向送亲者敬酒。到了大门口,婆婆在那里迎接新娘。进门时要举行“换帽子”的仪礼。婆婆摘下新报头上的狐皮帽,换上四块瓦的毡帽。到这时,新娘才真正成了婆家的人。迎亲仪式也暂时告一段落。紧接着,更加盛大的婚礼宴会开始了。
    西藏北部的班戈草原,山多,草场多,盐多。那里的海拔高达4000多米,空气稀薄,气候恶劣,但勤劳的藏族人不仅在这里生息繁衍,而且把这里建设成著名的藏北高原牧场。
    班戈草原的藏族婚礼,具有显明的牧区特色,婚姻不用媒妁。当家中的男孩子长到二十岁左右时,家长会亲自到外部落去说亲。男方家长到了女方家,什么礼物也不带。双方的家长各自介绍自家的情况,包括家庭成员,家庭财产都要详细说明。然后各自回去做准备。男方家准备结婚时用的帐篷和吃的东西,女方家为女儿准备穿戴。藏北草原的藏族定亲时不送彩礼。
    到了结婚这一天,男方家不派人到女方家迎亲,而是女方家亲自将女儿送过门来。跨部落的婚礼,女方家在送亲时要请一位思维敏捷,能言善辩的男“尼吾(送亲者)”,尼吾带上五六条哈达,手里拿一支箭,箭头上结扎着五色布条,新娘则骑一匹白马。同送亲者一起到男方家。新娘离家后,与尼吾同行。班戈草原的婚礼习俗规定,出门的新娘在能看见自己家帐篷的地方,是绝不能回头观望的。
    这一天,男方家也要请一位思维敏捷,善于辞令的叫做“贤达”的女迎亲者。新娘快到男家时,就由这位贤达出门迎接。贤达的左臂上挂着哈达,左手端一只银碗或木碗,右手拿一把酒壶。一到跟前,先向新娘问候,祝颂吉祥。接着向新娘和前来送亲的尼吾各敬三碗酒,并献上哈达。这时新娘下马,而尼吾仍然骑在马上,昂首挺胸,开始与男方家的女贤达对歌。
    尼吾看看四周,对男方家的住地环境,帐篷以及男方家的父母、亲友一一倍加赞扬。有时还通过唱歌提出问题。女贤达同样用歌声回答。对唱完毕,尼吾下马,走到男方家的帐篷门口,在门的上方挂一条哈达。这时男方的父母赶快出门迎接。尼吾也向他们献上哈达,然后与新娘一起走进帐篷。
    进了帐篷,首先来到神桌前。尼吾环视屋内,对屋内所有的陈设也一一加以赞美。贤达跟着一一回答。之后,向神桌献上一条哈达,并将手中扎五色布条的箭送给新郎的父亲。紧接着贤达也走上前来,将一盘“其玛”(结婚用品,在盘子里堆起糌粑,上面再放一个酥油塔)递给男方母亲。大家这才坐下来。
    藏北的帐篷是四方形的,东边开门,正中是火灶、西边摆放神桌。以火灶为界,尼吾和男方的父亲坐在北边,新郎、新娘、贤达、男方的母亲坐在南边。这时由父亲将箭交给新郎,母亲则将手中的其玛交给新娘。新娘端起其玛,用手指轻轻捏一点糌粑向上抛起,表示敬神。与此同时,新郎将手中的箭举起来摇三次,然后将箭和其玛一起供在神台上。
    这一仪式完毕后,男方家长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用哈达包着的一个包包交给新娘。新娘打开包包,里面包着三个洁白的贝壳。这是即将戴在新娘脑后的装饰品,左右各一枚,代表夫妻:中间的一枚代表父母和哥哥。这种装饰是藏族地区“有夫之妇”的标志。前来祝贺的亲友举起酒碗,祝新郎新娘吉祥如意,并送一些礼物给他们,俭朴的婚礼就算结束。
    新婚后的三天内,新娘不参加任何劳动。一个月之后,新郎新娘前往女家“回门”。当新娘返回婆家时,女方家长会根据家庭经济情况送给姑娘一些牛、马、羊、衣物等;有时还要请喇嘛念经,礼节比当初始娘出嫁时还隆重。虽然牛、马、羊送给女儿了,但不能让财神跟女儿一起走掉,所以要从送给女儿的牛、马、羊的身上拔下一点毛、表示留住了财神。姑娘出门时,哥哥还要和已出嫁的妹妹掷色子,但只许妹妹输,不许妹妹赢,一旦妹妹输了,必须立即出门回婆家。出门后不许回头观望。
    云南省的迪庆藏族地区神奇而美丽,婚礼习俗也很奇特。和西藏的班戈地区不同,这里的青年男女社交自由,婚姻恋爱的方式也很多。如劳动中对唱山歌,青年男女之间玩打分游戏、跳锅庄、逛庙会、绕山、交游茶会等,都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理想去处。如果彼此相爱,即可托亲说煤。
    结婚的前一天,男家要给女家送聘礼。按照传统或根据家庭经济状况,一般是送一匹马、一头牛、一只羊。此外,还要给女方的舅舅送一些衣服。第二天,男方家派人到女方家迎亲。迎亲时媒人是必须去的,新郎则不亲自迎亲。迎亲队伍一般由四男四女或八男八女组成,成双成对才表示吉利。迎亲者到了女方家门口,首先献哈达,然后登堂入室。女方家以酥油茶招待并请迎亲者吃一顿饭。席间迎亲者唱赞美歌赞美主人。饭后起程,女方父母把陪嫁的东西一一点给女儿。陪嫁的物品有氆氇、楚巴(藏袍)、坎肩、围腰、鞋子等。有的人家还陪送奶牛和马匹。这时媒人代表新娘,唱歌向父母表示感谢:
    父母给的衣服是那样暖和啊,
    正暖和时,我们又要分开了;
    母亲给的食物是那样好吃啊,
    正好吃时,我们又要分开了;
    哥哥姐姐交给我做农活,
    正好做时,我们又要分开了:
    父母亲请坐了,
    多好的父母亲:
    哥哥姐姐请坐了,
    多好的哥哥姐姐。
    媒人的歌唱牵动了新娘的心,使她泣不成声。这时两个女伴扶着新娘绕房子中柱转三圈,新娘哭着走出家门,上马起程。
    在去男家的路上,迎亲和送亲的队伍经过沿途的村庄时、要唱(过村调),向村里的长者问安,夸赞地里的庄家,赞美跑马的坝子和射箭的把场。快到男方家时,男方家屋顶的看台上立即烧起天香,一个英俊的小伙子策马扬鞭,手舞彩色小旗向迎亲队伍飞奔而来,到了跟前又折转马头跑回去,表示“喜神”已接回来了。男方家门口、主人用盘子端着酥油、粮食、茶、盐、酒等九种颜色的东西来迎接。新娘进门时,举行泼水礼。泼水用的水是由两位妇女从雪山上的清泉中背来的。它象征着圣洁、吉祥和美好。当新娘跨进门坎时,满竹筒的清水向新娘和来宾泼出,直泼得每个人湿淋淋的方才罢休。这种泼水礼就是十冬腊月也不能免去。
    客人们进门后,穿过院子进到屋里,依次坐好开始吃茶。这时主客双方请来的歌手开始唱赞词。凡是男方家的院落、柴堆、楼梯、楼门、锅碗勺盆、酥油、茶叶、佛像、火塘都要一一赞到。最后主婚人吟唱说辞,赞美新郎新娘,教育新郎新娘尊敬父母、互敬互爱,幸福时不要志乎所以,痛苦时不要悲观失望。
    之后,青年男女跳起锅庄,欢乐达旦,婚礼即告结束。婚后,新娘回娘家居住半年或一年后,夫妻才开始生活在一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