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还有“额外招募厨役”多人,如某王府、某大臣或饭庄所制菜点,一旦为帝后所赏识,即招其厨入宫。如清朝末年,一个卖芸豆卷的小贩,因其所做芸豆卷得到慈禧的赏识,便被招进宫来,专为她制作此品。这种厨役,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几十年,而实际上,有的人每年仅做一二次菜点,有的甚至从未传制一菜一点。 除了众多的厨役、司膳太监之外,还有一些专门为皇帝研究吃喝的御医。他们为了迎合帝王的口味,千方百计搜寻食物奇谱。如太医官忽思慧,仅在《饮膳正要》一书中,就向皇帝呈献“聚珍异馔”和“诸般汤煎”的食谱150个,“神仙服饵”23种,“食疗诸病”61种。 天上神仙府,世上帝王家。皇帝的食用绝非常人可比,这连饮用之水也要大力选择。从元代帝王起,就专门饮用京西玉泉山之水。到了清代,玉泉山几乎成了御用之水,每天从玉泉山到紫禁城,驮水的马车沿路不绝。 帝后们所食用的大米分黄、白、红数种,有的是远力的贡米,有的是京西稻、南苑稻,还有的取自皇帝的“试验田”——中南海丰泽园试种之名稻。 清宫内务府下设“庆丰司”,专门为皇帝养殖牛羊,供应牛乳、牛羊肉等食品。 数不清的山珍海味,罕见的干鲜果品,从四面八方向皇帝进贡。像东北的“飞龙”、江苏的“糟油”、镇江的“鲥鱼”、河南的“油菜”、浙江的蜜枣、令同的“银耳”等,都曾经是飞马传送的贡品。 皇帝吃饭分传膳、进膳、用膳三段进行。每次传膳前,先呈膳单,膳单上注明用膳的时间、地点、菜点的名目,哪品菜点用什么食具盛放,用什么桌子等。乾隆等人用膳,多在“乾清宫”、“养心殿”、“洪德殿”等处,每逢忌日,则在斋宫吃斋。 “天子”最怕死。所用的御厨、太监,虽经再三挑选,还是信之不过。为了防备在食物中下毒,皇帝经常采取“赏膳”、“尝膳”等办法,即在皇帝未吃之前,先赏给后妃一部分,或者让贴身太监先尝尝,然后再吃,吃时,也要用银盘子,象牙筷子检验一下是否有毒,方敢入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