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饮食厨艺 >

再说“吃甜与吃咸”

http://www.newdu.com 2018-01-14 新民晚报 佚名 参加讨论

    
    文/西坡
    虽说“南甜北咸”成了食客的“心理定势”,但实际上也是笼而统之,断不可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尤其在今日物流通畅的情况下,各地菜肴相互滲透、影响已成常态。
    比方北菜的代表鲁菜,其特点便是咸。袁枚《随园食单》谓“滚油爆炒,加料起锅,以极脆为佳。此北人法也。”鲁菜名品“爆双脆”“爆肚头”“爆鸡丁”等都采用爆炒技法。光绪年间,济南九华楼创制“九转大肠”,使红烧的境界达到新的高度。爆炒之法,为北咸定下了基调。
    新、藏、蒙三地的菜,我都有所领教,印象是:咸蔬淡肉。肉淡无足畏,自有椒盐来补。陕、甘、宁一带的菜肴比起新、藏、蒙来得精细,但就味道而言,还是咸,估计是酱放得多之故。
    再说东北菜,依传统风格,绝对偏咸。也真是奇了怪了,恰恰人家除了小鸡炖蘑菇外,还有一道名菜——拔丝苹果,够甜。更有甚者,好几个月前,我去过一家叫小北国的东北菜馆,吃到一道不知是算大菜呢还是点心的东西——雪衣豆沙,据说是传统的东北菜,做法是:将蛋清打至发泡,以往里竖一根筷子而不倒为限,把成团的豆沙馅在蛋泡中滚裹,下油锅炸,外形呈膨胀的棉絮状后捞起,蘸砂糖吃。贼甜,比拔丝苹果好吃,为看家菜,甜得让人看不懂。
    其实,看不懂的,不胜枚举。照例北方人好咸,可北京蜜饯,基本上都是大块头的果脯,甜得要命。萨其马是上海人熟悉的零食,追根溯源的话,此物原是一种东北的点心,主料是面粉、奶油和白糖,标准甜品。想不到吧,盛产饽饽、窝头的北方,还有这样精致的甜点。
    回看上海。倘说苏、锡、常是南甜之“祭酒”,那么,上海只配做殿军。上海人吃甜根深蒂固。在上海点心当中,有咸的,大抵总有对应的甜。有一种叫巧果的零食,上海人就把它做成甜、咸两种;还有一种小麻花,也是甜、咸均沾;许多人尝过的“耳朵饼”,甜、咸各得其所;包子,肉包、菜包之外,当然要有豆沙的和黑洋酥的。最滑稽的是,很多时候,像菜包子,理应被做成咸的,不幸的是,上海最负盛名的绿杨邨菜包子,就是甜咪咪,真是让人难以琢磨和把握。
    我小的时候,有一次看母亲炒青菜。即将收官,只见她在放了几勺盐之后,顺手就是一小撮糖撒向锅内。我以为她操作失误,疑惑了好一阵。母亲对我解释说,放点糖,青菜就会变得爽口。我牢记了母亲的教诲,以至现在,只要炒青菜,一定下意识地放点糖。其实,我对于放糖与否究竟对于青菜的滋味起了怎样推波助澜的好处,茫然无知,纯属盲从。如果说“口味遗传”,其“遗传因子”首先不在生理而在心理。
    有两样冬令补品,老上海人不会陌生,一是冰糖蹄髈,一是白糖芝麻。那种甜,相信一般的北方人吃不消。或许在北方人的眼里,这架势敢情是在喂糖吃呢!
    扬州一带,有道名菜,叫冰糖煨猪头,听上去比冰糖蹄髈更过分,据说色如琥珀,嫩若豆腐,酥而不腻,烂而不糜。只是,那么好的菜,嗜咸的人是无福消受的。
    可是,上海人倒也不废咸味。虽然不像宁波人唯咸是瞻,则咸鲞、咸菜、咸肉等已成常馔。有趣的是,上海喜欢吃的零食,却大都偏咸,连葡萄干、杨梅等趋甜的果肉都被加工成“盐津型”了,遑论橄榄、桃肉、桔皮之类味道中性的蜜饯,理所当然地成了死咸的零食了。这一点,正好和北京的异趣。
    在广东菜里,很咸很咸的菜基本不见。难以想象,吃他们的深井烧鹅,给出的作料,竟是一种甜辣(酸?)酱(北京烤鸭蘸的居然也是甜味酱)。可是,盐焗的烹饪方法,竟然是广东人的发明。焗是一种进行密闭式加热,促使食材自身水分汽化从而致熟的烧法。盐焗,当然是以盐为主料焗制。盐焗后的鸡,皮色金黄,香气浓郁,确实诱人,然其咸亦可知矣。寒舍附近有一标榜加州盐焗鸡的店家,每天顾客盈门。吃过之后,难免口干舌燥,提起茶壶牛饮一通方才解渴。可知,南人也不是一味求甜的。
    “南甜北咸”,大体如此,要想左右逢源,不光要动鼻(闻)动嘴(问),还得动脑(想)。有点吃力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