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乾隆雪景行乐图》(上图)里的人物,是由意大利来的宫廷画师郎世宁所画,在这幅画中乾隆帝和皇子们皆剃了周围头发,露着碧青的头皮,戴红绒簪缨的束发冠。在晚明陈洪绶的《婴戏图》(下图)中,几个孩子皆剃了发,其中一个,头上戴着大红抹额。所以,宝玉的发型冠戴,其实就是明末清初时流行的儿童发式。这跟黛玉进府时,宝玉七岁左右的年纪也比较相符。 在《红楼梦》中,宝玉的辫子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宝玉为什么要梳辫子,而且要像维吾尔族姑娘那样打理出那么多的小辫,这里面投映出什么道理呢?而在把辫子说清之前,我们不妨先看看宝玉的服装,也就是题目中提到的炫服。把宝玉的服装分析清爽了,宝玉的辫子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宝玉的服装描写始见于第三回。在那一回,黛玉离开扬州来到荣国府,拜见了贾母之后,只听得院外一阵脚步响,丫环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早就听母亲说过宝玉,心内想到这个宝玉不知是怎样惫懒人物,不见也罢,正在疑惑之间,已经进来一个年轻公子,这就是宝玉。只见那宝玉: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蹬着青缎粉底小朝靴。 紫金是一种合金,含有金、铜、铁、镍等多种元素。宝玉的紫金冠嵌有珠宝,故曰嵌宝紫金冠。抹额,也称额带、发箍、眉勒等,宝玉所戴的抹额是金色的,而且绣有二龙抢珠的纹饰。抹额原为避寒之物,明清以后多用于女性。箭袖,是一种特殊服装,其形态是从袖根到袖口逐渐收紧。宝玉所穿的箭袖是大红色的,用两种颜色的金线绣出蝴蝶在花丛中翻飞,故曰百蝶穿花。绦,是用丝线编织成的花边或扁平的带子。宫绦,指宫中制造或者仿照宫中样式所制的丝带。宝玉佩戴的宫绦有五彩丝攒花结和长长的穗子。排穗,指衣服下缘缀有成排下垂的穗子,也称排须。倭缎又称东洋缎,原系日本织造,后来福建的漳、泉等地仿造日本织法制成的缎子也叫倭缎。倭缎在当时只被贵族使用而与平民无缘。石青,是黑中透红的颜色。在清代的礼仪场合,男性的制服是一袍一褂,女性也是如此。褂的颜色,无论男女都是石青色。袍的颜色,男性有蓝、酱、驼、灰四种颜色,女性则是大红的颜色。八团,指八个团花图案。由于八团凸出衣面,故曰起花。根据清末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所载,男性的袍“以二则团花为敬”。“二则团花为大光,四则团花为小光”。女性的褂子,“亦天青色”,八团的位置是:“前后胸各一,左右角各一,前后襟各二。”两相对比,宝玉箭袖的颜色与褂子的图案与女性相符,不符合男性。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在后面解释。 简之,宝玉的装束是:紫金冠、金抹额、大红箭袖,黑中透红的褂子和黑色白底的方头小靴子。衣着高贵,色彩华丽,而又不失沉稳。对于束发冠、抹额与箭袖,宝玉似乎情有独钟,第十五回,北静王水溶召见他的时候,因为是参加秦可卿的丧仪,故而宝玉的服装不同于常日,只见:“宝玉戴着束发银冠,勒着双龙出海抹额,穿着白蟒箭袖,围着攒珠银带。”冠是银冠,箭袖是白蟒,腰带是银带,只有抹额没有交代颜色,也应该是白色的吧。第十九回,宝玉来到袭人家,“穿着大红金蟒狐腋箭袖。外罩石青貂裘排穗褂。”还是箭袖,只是颜色与图案不一样了。前两次,一次是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一次是白蟒箭袖,而这一次是大红金蟒狐腋箭袖。截止到第十九回,《红楼梦》三次出现了宝玉的服装,三次出现了箭袖。箭袖起源于北方民族,由于地处高寒,袖缘大多宽厚而容易上翻,从而简洁便利,利于骑射和劳作。而宝玉所穿箭袖的颜色,一次是白色,两次是大红;两次出现了蟒的图案。蟒是传说中类似于龙的动物,一说似龙而无角,一说似龙而少一爪。民间的说法是,龙五爪,蟒四爪,以爪的多寡作为判断是否为龙的标准。在明代,蟒袍并不在官服之列,只是内监、宰辅蒙恩特赏的赐服。入清以后,限制放宽,上至皇子下至未入流的官员都可以穿了,只是在颜色与蟒的数量上有所区别而已。无论是明或者清,两朝的官员们都将蟒袍作为参加礼仪活动的吉服。这一现象在《红楼梦》中也有曲折的反映。第十九回,宝玉去袭人家之前,参加了宁府在年底举办的看戏与观灯活动,这是一种礼仪活动,因此要穿大红金蟒箭袖与石青貂裘褂。清朝早期因为主张“不废骑射”,故而箭袖也被当时的男性所喜爱。在《红楼梦》中将以蟒为图案的箭袖设计为宝玉的吉服,是有时代背景而可以理解的。王 彬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