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经远舰沉没了,它给后人留下了一个谜团:经远舰的沉没地点到底在哪里? 大连市有关方面根据《庄河县志》中“舰在虾老石东八里许”的记载推断,经远舰沉没海域应该就在老人石附近。 而丹东市水下文物遗址点的调查结果却认为,经远舰沉没遗址在该市的大鹿岛附近。 据专业人士介绍,关于经远舰沉没地点这方面的重要信息,在我国现有的史料中极少见,一些专家转而引用来自日本的相关资料进行判断。 1981年出版的《甲午中日海战史》一书中,作者参照日本公开发行的书籍中关于甲午海战的记载,指出了经远舰的具体沉没位置,并提供了精确的经纬度,而这个位置与庄河老人石海域距离较远。 当年参与追击经远舰的日舰曾测量过经远舰沉没地的经纬度。一位山东学者从日本防卫厅自卫队史料馆里的日本海军档案中查到了这个位置。 本文摘自:《辽宁日报》2011年1月6日第A04版,作者:郭宝平 王敏娜 徐丹伟,原题:《大连和丹东均称发现了经远舰遗址,孰对孰错,尚难断定:黑岛沉船是不是大名鼎鼎的经远舰?》 给人无限遐想的海面以下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启动后,我省沿海各市都对水下文物遗址进行了调查,其中大连市和丹东市发现并初步认定的水下文物遗址最多,分别达到29处和26处。 “如果简单来理解,水下考古主要针对的对象就是沉船。”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韩建宏告诉记者,“咱们大连海域水下有不少沉船,而这些沉船又大多和战争有关,像中日甲午海战、日俄海战都是在毗邻大连的渤海和黄海海域发生的。” 大连市和丹东市所辖海域内沉睡于海底的近现代战舰,每一艘上都承载着极为重要的历史价值。比如在中日甲午海战中沉没的致远舰、经远舰、扬威舰、超勇舰;再如经历了中日甲午海战和日俄海战的平远舰;还有在日俄海战中触礁沉没的沙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军舰等等。 这些海底战舰给人们以无限遐想,同时也为水下考古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空间。 在“水下考古揭秘”这个专题的调查采访中,记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大连市和丹东市都称发现了经远舰的遗址,两市所指的遗址分别在各自所属的海域内。 甲午海战中沉没的经远舰只有一艘,这毫无异议,可现在遗址点却出现了两种说法,这使得原本就很有传奇色彩的经远舰又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那么,经远舰到底沉没在大连还是沉没在丹东呢? 甲午海战中表现英勇 为了详细了解经远舰的故事,记者首先来到黄海北岸的大连市庄河黑岛镇。 在黑岛旅游度假区的南大山上,矗立着一尊高大的玻璃钢塑像。在中日甲午海战中牺牲的民族英雄--经远舰管带林永升迎风面海,注视着祖国的万里海疆。这尊塑像立于1994年9月17日,那一天是中日甲午海战100周年。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于1894年。当时清朝的北洋舰队实力较强,被公认为“亚洲第一、世界第六”。 经远舰和致远舰都是清政府花重金在国外定制的军舰,而且当时都属于世界上先进的军舰。经远舰甲厚抗击打,致远舰快速善攻击,两舰各有特点,相得益彰。 北洋水师成军时,经远舰是致远舰的僚舰,两舰一起被编入了北洋水师。后来,邓世昌、林永升两位管带分别率领致远舰和经远舰遂行北洋水师的训练、巡航等军事任务。 中日甲午海战中管带林永升和经远舰官兵壮烈殉国的故事现在还在黑岛镇广为流传。据说,当时住在海边的老百姓都听到了海上传来的隆隆炮击声。 庄河市离休干部、曾经在庄河市史志办工作过的张天贵老人还清楚地记得老辈人向他讲述的战争往事:“甲午海战那一天,农民要上山干活,忽然听到海里炮声响,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胆大的人跑去看热闹,胆小的都跑回家里趴(躲)起来了。第二天,有渔民出船,看到海面上有几个奄奄一息的人,抓着漂浮物漂到了老人石(黑岛镇近海的一处礁石)附近。渔民们上去救,一共救上来16个人。” 据说,渔民们救回来的都是经远舰上的幸存官兵。黑岛镇文化站站长孙世顺告诉记者,“另外还有七八个人自己游上了岸,也都是经远舰上的。” 从获救官兵的讲述中,当地人了解了经远舰和管带林永升的“最后时刻”:在激烈的交战中,经远舰不幸被日军鱼雷击中,林永升和舰上很多官兵都负了伤。此时,若紧急靠岸,只需10多分钟林永升和舰上官兵便可转危为安,但林永升宁可战死也决不撤出战斗。 1921年版的《庄河县志》这样记载:“是时,舰在虾老石(即老人石)东八里许,士卒皆请林就岸,林不肯,躬亲炮弹,督战未几,左臂中弹,舰突亦被击碎,林知事去,返身入内,扁锁仓门,危坐以殉。” 此后,经远舰拖住日本舰队的精华--第一游击队长达1小时之久,为其他军舰自救、重新组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在此期间,经远舰遭受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四舰毁灭性的炮火打击。林永升与全舰官兵“奋勇摧敌”,“拒战良久”。林永升阵亡后,其余官兵仍前赴后继,殊死抵抗,直至战舰倾覆沉没。 经远舰曾在中日甲午海战前到日本访问。当时日本海军还没有后来的规模,经远舰在日本访问期间引起巨大轰动,受到刺激的日本人随后制定了发展海军的政策。 甲午海战中,经远舰的精彩表现不亚于致远舰。对于勇战沉没的经远舰,连日本海军也不得不表示敬意,称“敌军终未升起降旗,一直奋战,死而后已,当可瞑目海底”。 沉船“指证”: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水下考古最早是从福建省开始的,我省是第二个实施水下考古发掘工作的省份。 据曾参与了“南海1号”整体打捞工作的魏峻博士介绍,上世纪90年代初,在我省的葫芦岛市绥中县,我国水下考古工作者开展了对三道岗沉船的发掘。 “那是中国水下考古工作者第一次独立进行水下考古发掘工作。”魏峻表示。 现为省文物保护专家组成员的辛占山当时任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参与和见证了那次水下考古工作。 辛占山回忆说:“那次发掘的是一艘不太大的商船,船上运载着元代磁州窑的瓷器和铁器。经分析,那些瓷器不是官窑出的东西,而是民窑产的,从制作工艺上看很精良。我们分析认为这条船可能是跑外销的,它顺着渤海湾一直往南走,也许目的地是大连,也许是朝鲜半岛。” 据介绍,我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大致有两个方向:其中之一是由今广西、广东、福建及浙江一带的港口出发,目的地是东南亚、南亚乃至西亚、欧洲等地;而我省沿海各市是在另外一条海上丝绸之路上,即由渤海湾及东部沿海海口出发,至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三道岗沉船的发掘为考证这条海上丝路提供了新的佐证。 营口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工作人员在盖州西河口村村民汤会财处获得了一条沉船线索:在西海西河口西南方向有一艘古代沉船,是五桅杆的红头木帆船,载重约100吨左右。初步判断其为国内船只,主要从事南北方之间日用瓷器、粮食、木材等货物的运输。 营口市盖州九垄地镇仙人岛村的老渔民说,五六十年前,在仙人岛的海里发现过一根柱子,据说那是一艘古代船只底部的柱子,这条船很可能是一艘三桅木帆船,而且很可能是一艘商船。目前,营口市已至少发现了11处古沉船线索,这些船的年代以明、清时期为主,清代居多。 大连市金州地区的群众有较强的文物保护意识,多年来,渔民从海上捞到文物后一般都会主动送到金州博物馆。该馆的工作人员徐建华告诉记者:“渔民从海里捞上来的瓷器以元代的居多,有龙泉窑系的,也有磁州窑系的。” “从元代瓷器频频出水这一情况推断,金州沿海水下肯定会有元代的沉船。”徐建华说,“这些沉船和水下文物可以证明,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之间,至少在元代就已经形成了非常明确的商业航海线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