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清朝 >

张謇从戎抗倭:结识袁世凯 提出《朝鲜善后六策》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凤凰网历史 佚名 参加讨论

    本文摘自:《张謇传》,作者:刘培林 张德义,出版:江苏文艺出版社
    1881年5月,庆军驻防山东已经几近半年,这天,手下人来报吴长庆,他的一个朋友的继子来投奔他。吴长庆看到来人,才知道是自己过去的结拜兄弟袁保庆的嗣子袁世凯。
    袁世凯字慰亭,河南项城人,从小不爱读书,是一个游手好闲的浪荡子弟,因为经常在乡里做一些坏事,乡里人痛恨他,常用办法收拾他,袁世凯不愿意受乡里人的惩罚,听到嗣父的朋友吴长庆驻扎在山东,奉旨督办海防,用人一定多,就带着嗣父的旧部数十人,来投奔吴长庆了。
    吴长庆在山东的海防开展并不顺利,看到袁世凯率数十人来,实在无法安插,就只留下袁世凯在营里读书,其他人给钱全部打发回去。看在朋友的面子上,
    吴长庆每月给袁世凯10两银子的零花钱。张謇奉命督促袁世凯读书,发现他学无根基,基础太差,教他写一篇八股文,竟然不能成篇,文句之差,张謇竟不能下手修改,袁世凯也觉得学习十分头痛。学习虽然不成,但袁世凯却表现出了较强的办事能力,凡是交他办理一件事情,他都能办得井井有条,
    不出差错,有时候,张謇和他谈起国家大事,发现他对清王朝面临的危机有清醒、深刻的见解,同时大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英雄气概,张謇这才知道袁世凯的投军并不是为了混一碗饭吃,而是怀着宏图大志而来的,于是与幕友朱铭盘商议,把他向吴长庆推荐。吴长庆决定派个差事给袁世凯,他问袁世凯有什么官阶,袁世凯回答说曾经捐过一个中书科中书,于是吴长庆下文,委任袁世凯为帮办营务处,月给薪银30两,并派给他勤务兵2名,让他差遣。
    1881年,朝鲜的事态发展到了不能不采取行动的地步,国王李熙过去年幼,由其父李应摄政,但是李熙年长以后,李应并不交出摄政权,李熙的宠妃闵氏是一个精明强干的女人,他联同心腹权臣很快掌握了政权,继续追随中国,但是李应甚至于李熙都想借着日本的支持脱离清政府的控制。1882年,朝鲜由于欠饷数月,发生了骚乱,日本趁机出兵,借口要朝鲜赔偿损失,必须与日本签订城下之盟,这时,朝鲜才知道了事态的复杂性,向清政府请求派兵支援。
    这时,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因为母丧休假,朝廷让两广总督张树声代理北洋大臣,张树声主张对日强硬,他接到朝鲜事态的情报后立即派海军提督丁汝昌邀请吴长庆到天津,会商对日办法,张謇随行。
    8月8日,吴长庆和张謇乘海轮赴天津,船到大沽口的时候,张树声派人在码头专候,立即把他们带入公馆,随后,不等吴长庆和张謇料理征尘,张树声和幕僚何眉孙来访,四人商议了对日本军事行动的方案。8月11日,天刚破晓,吴长庆和张謇已经乘轮返回登州。次日,吴长庆向全军下达了预备开拔的命令。8月16日,吴长庆亲率六营大军乘兵轮出发,张謇随吴长庆同舰赴朝鲜。
    吴长庆命张謇“理画前敌军事”,这对他这个一介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的任务,他于是要求派袁世凯为佐理,这一年,张謇29岁,而袁世凯只有23岁。可以说是两个少壮派处置前敌军务。
    部队于8月22日到了朝鲜,吴长庆命某营官率队先行,但是此人推说士兵刚下船还不适应,请求缓行,吴长庆大怒,下令把此人交军法处看管,改令袁世凯代理该营官带,并给予令箭,有不服从的,即行正法,袁世凯奉命后,立即部署,两小时内就绪,待命出发。
    次日黎明,袁世凯率兵登陆,吴长庆与张謇率全队殿后,行程50里,袁世凯飞骑来迎,报告前锋已在前面10里扎营,请大军在此住宿,一切安排就绪,长庆见袁世凯指挥若定,年轻老练,大喜过望,对张謇说:“慰亭真不错,不负张先生的识拔,我应向张先生道谢。”袁世凯听到是张謇密保的他,向吴长庆
    请安后,向张謇请安说:“谢老师的提拔。”张謇感到不安,连忙说:“这是大帅对你的特识,希望你不要辜负了大帅,多替国家出力。”袁世凯连连称是。8月25日,吴长庆军队抵达朝鲜京都汉城,大营驻扎距京七里的屯子山,等到吴长庆、张謇进入了朝鲜国王安排的行馆后,袁世凯向长庆禀报,所带军队有抢掠朝鲜村民鱼肉、鸡鸭、蔬菜的事情,长庆大声说:“你为什么不严办?”袁世凯连忙说:“我已请出了令箭,正法了七个人,现有七个人的人头在此。”吴长庆连声赞叹:“好孩子!好孩子!你真不愧是将门之子。”
    当日,吴长庆率亲兵一营进城。
    8月26日,吴长庆轻车简从对摄政王李应进行礼节性的拜访,下午,李应到军中回访,吴长庆一方面与他会谈,一方面按照安排把李应的手下人打发到别处,然后宣布清王朝拘捕他的命令,并立即将他送上官轿由士兵立即送到南阳港海口,登轮直送天津。8白29日,吴长庆派兵消灭朝鲜寻里、利泰村叛军,俘虏数百人,张謇见俘虏中老百姓较多,就向吴长庆建议由地方官指任,只杀首恶,胁从不问。到了9月8日,朝鲜政局基本平息。
    9月9日,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假满回任,吴长庆到天津述职,张謇也与吴长庆一道回国,吴长庆把朝鲜庆军的日常事务,都托给了袁世凯办理。袁世凯由此走上了他人生历程的新阶段。
    朝鲜内乱的暂时解决,挫败了日本企图吞并朝鲜、进攻中国的计划,但是列强吞并朝鲜的野心并没有破灭。朝鲜之行,使张謇清醒地看到了保护朝鲜的重要性。
    朝鲜介于中国、日本的要冲,朝鲜的南部,与日本仅隔一个海峡,轮船由朝鲜的釜山海口到日本,只需要6个小时,朝鲜的中部和北部与中国东三省接壤,朝鲜不保,中国东三省难保,就日本和俄国而言,日本要防止俄国进攻东亚,俄国要防止日本进攻西伯利亚,朝鲜都是重要的战略要地。
    张謇作为吴长庆的幕僚,参与了庆军重要事务的决策,他以自己的学识先后写了《壬午东征事略》、《乘时规复流虬策》、《朝鲜善后六策》等政论文章,其中尤以《朝鲜善后六策》治论最为深刻。在这篇文章中,张謇检讨了朝鲜问题的来龙去脉,根本解决朝鲜半岛危机的多种策略计划,文章提出彻底解决朝鲜问题有以下几种选择:一是按照汉朝的方式,建置玄菟、乐浪郡;二是按照后周的方式,设置监国;三是驻扎重兵于各海口,改革内政,除旧布新;四是让其自行改革,为其训练新军,增强其防卫能力;五是与东三省联为一气,互相声援;六是分路出兵、规复琉球,打击日本的侵略气焰,使其不敢对朝鲜轻举妄动。张謇在极短的时间内草就了《朝鲜善后六策》,他希望张树声在代理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期间,能够选择几个方案,让政府批准执行,定为中国对朝鲜永不变更的政策。
    谁知这篇由张謇起草,吴长庆代奏的呈文,因为交通不便,旅途耽搁,送到天津的时候,张树声还没有来得及反应,李鸿章已经假满回任,张树声只好把善后六策交李鸿章。李鸿章看了这篇呈文,认为是多事,把它扔在一旁。
    张謇以为此事就此告一段落,谁知张树声的儿子张华奎当时在天津休假,他在父亲的军营中看到了这篇文章,就把它抄录下来,带到了北京。张华奎那时是某部的捐纳郎中,他把这篇文章在同僚之间传阅。很快京城都知道了这篇文章,有几位重要官员到总理衙门和军机处询问他们对善后六策的看法,而两个部门没有接到李鸿章的上奏,根本不知道这篇文章,一时间京城舆论大哗。
    南派清议首领潘祖荫、翁同和立即支持这篇文章,并由侍郎宝廷把文章抄录上达皇帝和太后。慈禧太后没有采纳这篇文章的观点。
    李鸿章看到《朝鲜善后六策》引起了朝廷的重视,他痛恨吴长庆在自己不在的时候,大谈什么外交问题,尤其是个别的御史在上达皇帝、太后的奏折中,竟对自己大加攻讦,李鸿章决定对付吴长庆。
    李鸿章在吴长庆回国述职的时候,就让部下传言他想把庆军交给马建忠。吴长庆听到后,立即就要辞职,幸亏他的两个朋友袁保龄和周馥从中斡旋,李鸿章才没有对吴长庆立即下手。
    张謇看到吴长庆已经是艰难度日,自己在庆军中前景黯淡,决定逐步归退。1883年秋,他把自己的哥哥引入庆军,自己提前告假回乡。
    1884年,李鸿章把吴长庆调防奉天,把他的部队一分为二,庆军终于被李鸿章瓦解。5月,吴长庆一病不起,吴长庆这时非常想念张謇,他去函催请张謇,张謇接信后从上海乘船到金州,发现吴长庆已经病入膏肓。7月13日,吴长庆去世。他手下的幕府宾客这时都向粮台索取金银,不达目的,就恶声相向。
    吴长庆可以说对张謇有知遇之恩,他的去世前后使张謇对世道人心颇感失望。他后来写道:观人于不得意时,于不得意而忽得意时,于得意而忽不得意时,经此三度,不失其常,庶可为士。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