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阶段:扩大战果,直下苏、常 天京解围后,军民共庆胜利,出现了天京事变后民心士气大振的良好局面。1860年5月11日,洪仁轩召集太平军高级将领商量下一步进兵之策。陈玉成主张救援安徽、李世贤主张南取闽浙,洪仁轩和李秀成主张先取长江下游。最后定下东征苏州、常州,后攻天京上游的决策。具体布署是:李秀成、李世贤、杨辅清、黄文金部联合东征苏、常。陈玉成率部渡江攻击扬州,以牵制江北清军,使其无暇南顾。刘官芳率部折回皖南,屏障天京西侧。 太平军不给清军以喘息的机会,东征大军数万人于5月15日即向苏、常进军,追击溃退之敌,当天占领句容。 张国梁在丹阳聚集残部万余人负隅顽抗。太平军与之激战两日,于5月19日攻克丹阳,将其全歼。清军死伤万余人,湖北提督、翼长王浚,总兵熊天喜、副将蔡其荣等被击毙,钦差大臣和春民、帮办军务许乃钊等人败逃常州,张国梁乘马败逃,在丹阳南门外落水淹死。 5月22日,太平军进逼常州。此时,由浙江回援的总兵张玉良驻扎常州城外,所部不满万人。由于两江总督何桂清未战先逃,清军“胆气愈寒”,只顾劫掠,毫无斗志。26日,太平军攻克常州,和春逃至苏州西北的浒墅关,见兵败将亡,愧惧交集,也自杀而死。张玉良率残部退守无锡。 攻克常州后,辅王杨辅清率部南取宜兴,忠王李秀成统军乘胜向无锡进攻。 张玉良败退无锡后,以马德昭部守城,以史保悠与曾秉忠部驻高桥,张玉良驻军崇安寺指挥。部署尚未完成,太平军前锋已经沿运河尾追而至。29日,李秀成部进攻无锡,与清军在高桥激战一昼夜,太平军伤亡数千人。5月30日,李秀成分兵从梅泾、秦巷突袭高桥,自已亲率主力从石塘湾结筏强渡运河袭取钱桥,抢攻惠山、九龙山,取高屋建瓴之势。接着,太平军从惠山居高临下攻破无锡西门,击败提督张玉良、总兵刘季山部,占领无锡县城。史保悠被部将郑国魁所杀,张玉良、曾秉忠率部败退苏州。 江苏巡抚徐有壬等官员,明知守苏州是螳臂挡车,仍要进行垂死挣扎。26日,和春的尸首抬进苏州城,败兵万余人接踵而至,顿时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城内官绅惶惶不可终日,徐有壬强作镇静,令总兵马德昭加强工事,焚毁沿城民房。此令一出,向来万商云集的金门、阊门,顷刻间烈焰腾空,一片火海。清军乘机大肆洗劫,居民“号哭之声震天”,城内外秩序大乱,徐有壬已经完全失去对苏州城的控制。总兵马德昭率逃窜,官绅惊慌失措,竟相携 眷逃跑。6月1日,张玉良部溃军二万余人涌入苏州,沿途大肆焚掠,激起民变。民众聚众持械截杀溃兵。 6月1日午后,李秀成、李世贤部前锋由浒墅关进抵阊门,张玉良丢弃部下,独自从水路逃走。6月2日,清候补道李文炳、候补知府何信义以及周五等所部兵勇,开门迎降。江苏巡抚徐有壬、署按察使粮道朱钧等人自杀。太平军兵不血刃,轻取苏州,在这一带先后收降兵五、六万人。并缴获大批洋枪洋炮。 至此,号称七万人马的江南大营,除张玉良部受重创未被全歼外,自和春、张国梁以下全部被歼。 江南清军或降或逃,太平军乘胜前进,势如破竹,接连攻克昆山、太仓、嘉定、青浦、松江以及浙江的嘉兴等城。 自5月15日从天京出发,仅一个半月的时间,太平军攻克了长江三角洲除上海以外的大部分地区,建立了苏福省政权,建立了各级地方政权,鼓励发展生产和贸易,取得了开辟苏常根据地的重大胜利。这就使苏常与皖北、皖南太平军所控制的区域联成一片,形成了以天京为中心,纵横千里的大块根据地。这个经济上最富庶的苏福省在今后数年间成了源源不断供应太平天国钱粮的重要基地。 第二次歼灭江南大营,是太平军战史上一个出色的歼灭战例。太平军方面主帅得人,战略正确,团结一致,斗志昂扬。不仅有变内线作战为外线作战的正确方针,而且还有把“攻敌必救”与“返师自救”二个环节紧密衔接的周密计划。主攻、助攻、佯动、掩护相结合,攻敌所必救,分散清军兵力,撕裂清军防御体系,迅速突破。江南大营筑有号称“万里长壕”的紧固防御工事,又有七万余兵力。当和春分兵援浙之后,仍然拥有四、五万兵力。为了歼灭这股清军,太平军方面集中了长江南北十余万优势兵力,调集能征惯战之将,多路分进合击,内外夹攻。胜利后连续发动追击,不给敌以喘息之机,因而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