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中叶以后的战史上就充满了这种颓势。在北面,蒙古俺答部为患,明军屡战屡败,后来俺答之患竟然靠蒙古俺答家族内部祖孙之间(faint)为了一个美女三娘子争风吃醋,明朝趁机展开外交斡旋,才从中取利获得数十年平安。在南面则是严重的倭患,海盗式的倭寇打得闽浙两省正规明军一败涂地,已经腐烂的卫所制起不到丝毫作用。我认为倭寇问题是明中叶中国社会痼疾的大暴露,军事上地方毫无组织,一两千人的倭寇就敢深入内陆,攻城略地。人民精神上,曾经有过这样的事件:十余名倭寇流串上陆,绕着南京镇江杭州杀了一大圈,所过百余村庄毫无抵抗,杀毙军民上千,最后数千军队围剿才歼灭他们。才十几个人,中国政府人民的无组织不尚武就悲惨到这个程度,我为属于这样的民族而羞愧。还有,所谓倭寇中大部分其实是中国人,这些人或为海盗,或为地方豪强,与日本人串谋、窝藏、销赃甚至合兵,把倭患扩大了好几倍。他们与闽浙籍的京官往往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政府想整顿地方豪强的努力,大多化为京官的派系争执,不了了之,只留下人民惨遭蹂躏。 荡平倭寇的戚家军,实际上是对明朝军制的一项全面改革。首先戚继光放弃了传统的征兵制,转而采取募兵制,招募当地苦大仇深的农民和矿工,组织地方经济发给比较高的军饷,亲自训练和指挥作战,并进行精神灌输。这样一支私人色彩很浓的军队,人数最高不过万,就陆续把倭寇扑灭。固然戚继光本人是个军事天才,但也说明倭寇实在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力量,明朝被它搞得焦头烂额,东南数省卫所军一事无成,明军的实战能力到这时已经非常衰弱。接过神宗朝初期张居正的大力整顿,明朝和明军确实恢复了一些元气。 在北方明军还有过进取的机会。曾铣是一个相当能干的武臣,在蒙古内乱的 的时候,明军战略态势很好,曾铣做了一个周密的计划准备进攻蒙古,夺回河套之地。这个计划的完美连年轻的皇帝都感到动容,跃跃欲试,但是不久就在 朝臣的一片指责声和派系斗争中不了了之。反对启战端,但是别人挑衅时又一味脖子硬,不知变通,成了明朝文臣的一贯思维模式。听起来好象合乎道德和气节,但在明朝一代的实质却是把主动权交到了别人手里,敌人发展壮大的时候不去防患于未然---以议复河套失败和满洲制衡政策的失败为代表;敌人羽毛丰满了有备而发,这帮人却一跳八丈,冒冒失失地跑去送死,一次又一次地丧师辱国---以萨尔浒之战为代表,此后还有一些更典型的,留待napolen兄大笔了。总之这帮人眼光只向自己的脚背上看,只关心自己那点子利益或“节操”,从来不管外面的世界是怎么回事。治国治军的人物都是这样,天下之将亡可知矣。张居正,胡宗宪,戚继光,曾铣等人,好比清朝的曾左胡张,是一个衰颓时代的回光反照。这种回光反照的出现是必然的,因为中国人民是有才智和能力的人民,即使是官僚也会出现志士仁人,有决心和担当把事情办好。但他们的失败也是必然的,因为我们就是这样的制度和文化,天择将亡,个人的一切抵抗都将化为泡沫。 napolen兄提到的万历三大征,我还真不知道是算哪三大:)朝鲜战争和宁夏征孛拜肯定是有的,另一个我猜是征播州吧。但说是胜利,实在只算得上惨胜。 明朝的军饷花销一向高得惊人,到了征孛拜的时候已经进入恶性循环。平时朝廷对军饷特别抠,再加上上下贪污,弄得士兵连饭都吃不饱,被迫操其他的贱业,或是为朝廷做苦力。战斗力越来越低下。一到大战爆发,军饷必然直线上升,但战斗力的低下使庞大的明军旷日持久不能解决战斗,累计下来的军饷每次都是数百或上千万两。孛拜之乱(播州也是),实际上开始不过是边陲小地的骚乱,大批明军开到长期作战,反而扰乱地方,使叛乱规模越来越大,最后费死劲才能平息。加上神宗皇帝是个大吝啬鬼,只肯自盗国库聚敛他的内库,战争打到最紧急的关头都不肯发一两他自己的银子去饷军,一味要求国库加税,或者干脆不理。这样每打一次,户部都被刮得精光,心痛军饷发得太多,进一步克扣以后的军饷,进入下一次循环。所以万历朝几次大战打下来,张居正留下那点家底早已败光,财政紧张无比。明军凭借明朝一度发达的经济和科技,打的是用钱堆的仗。一来军队以多为胜,二来看看前面所列明军那种超级装备,难道不是银子堆出来的吗。可是再发达的经济,也经不住这样折腾,万历朝的战争已经把明朝财政打到崩溃的边缘,朝廷除一再加赋之外别无他法,这也成了明末农民大起义的根源。当然后来两朝同时对抗满洲和农民军,银子更是花得象水一样,在军事崩溃之前,明朝的财政就首先崩溃了。 万历朝的朝鲜战争是中日第一次正面交锋(元朝那次归蒙古人,暂且不算),打是当然应该打的,因为丰臣秀吉的明确野心就是要进一步征服中国。这一次因为朝鲜一向是中国的顺藩,日本鬼子的行为实在太伤明朝的脸面,朝臣们终于做了一次正确抉择,一开始就尽发精锐,不象治倭寇的时候那么不上心。此时军中有李家军的一批惯将,战斗开始还是打得不错的,颇象日后的抗美援朝,在日军全面前进的时候大军突然出现,压倒性兵力加上大批火器,打得日军 狼狈南退,一举夺回平壤。但是日军也是经过国内战国时代大厮杀的能战之军,其武器虽然差一些,但是军人素质和指挥都比明军高出一截。李如梅军首先在碧蹄馆轻进,遭到日军伏击,伤亡惨重。然后在半岛南端打击日军立足点的战 斗中,将领之间派系争功,明明一军已经突破日军的防守,却被属于另一派的主帅强行撤回(留待他自己的派系人马赶来争便宜),等争便宜的赶到,日军援兵已经登陆反攻,明军大溃,损失四万人。然后朝鲜战争就成了消耗战,明军苦战七年,死伤无数,靡饷两千万,始终是个不胜不败的局面,天幸丰臣秀吉死掉了,日军急于回国打内战,才算收场。此一战算是明朝最后的军事辉煌,但是付出的代价十分惨痛,大批精兵悍将战死,军械和财政消耗巨大。如无此战,能否在一开始就扑灭满洲还是未知之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