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明朝 >

龙湾之战:朱元璋击败陈友谅 应天局势转危为安(2)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中华网论坛 佚名 参加讨论
还没跟敌人较量,自己就先失了一招。殊不知对于那些心生怨气、不满的部下们,光靠威压、利诱显然是不够的,做领导的关键还得有人格的魅力!想当初田横在被汉军打败之后,他的仅剩的五百部下竟宁死也不投降,偏要为主子殉葬。这凭的是什么?正是领导田横的人格魅力。 
    另外,当项羽诛杀了义帝后,也为刘邦讨伐他提供了口实;再加刘邦一宣传,项羽就更被妖魔化了。
    陈平章的失策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在徐皇帝死后,割据四川的明玉珍就不买他姓陈的账,明玉珍自立为陇蜀王,成了公孙述、刘备式的人物。相反,明玉珍还追尊老徐为应天启运献武皇帝,庙号世宗。
    试想,如果能够得到四川方面的鼎立支持,那么他陈平章雄霸江南、雄霸天下的底气、实力也就更足了,可惜他太过于猴急了。
    自打友谅同志成了炙手可热的“陈平章”之后,他就开始派兵四出征战,以扩大地盘,他也可以乘机扩展、培植自己的亲信势力。
    至正十八年的正月,陈平章开始发兵进攻长江下游的重镇安庆。当时,元守将余阙依安庆西南面的小孤山为屏蔽,令水军驻守此地,以抵御陈部的进攻。不过陈部既人多势众,且猛将如云,他们很快就攻破了小孤山,并进围安庆;经过一番不分昼夜的猛攻,安庆城破,余阙被杀。
    从此,陈部已开始与下游的朱部接壤和对抗,也因此才有了常遇春第一次的主动挑衅。因为,陈部对于人家下游的朱部的威胁实在是太大了,就算是他们没有任何敌意,朱同志也会感到沉重无比的压迫感的。
    赵匡胤尚且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何况是身边睡着一头狼。
    这年四月,陈部又攻占了龙兴路(今南昌一带),接着陈平章又分遣部将王奉国等破瑞州,康泰等攻邵武,他本人则领兵破吉安,又遣他将克抚州。八月,进克建昌路;九月,克赣州;十一月,进破汀州,已经将势力范围扩展到了福建。次年二月,王奉国又克信州。三月,陈平章又遣兵克复了西北的门户襄阳。
    文化人苏轼常说“处贫贱易,处富贵难”,又有句古话道“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这人生的奋斗就如登山,而贪婪骄纵则如山崩一样,可以瞬间将人带入万劫不复之地。再如有的人都可能会像越王勾践和秦始皇那样:“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尔是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陈平章自恃功高,他挟徐皇帝以令众人,也变得骄纵起来,于是有些同志开始看不惯了,遂人怀二心。
    平章大人自然看在眼里,他对于属下们尤其是徐皇帝的那几个老死党更加防范和猜忌。就在这个时候,他杀了赵普胜,但以老赵的为人和感情倾向而言,平章大人杀他也许并不是没有道理。
    当时,陈平章本人在龙兴歇脚和办公,他就跟当初曹操在邺城另起炉灶(封公建国)一样,完全把在许都的汉献帝君臣给撇到了一边去,而且也不容易被他人掣肘。就在这时,徐皇帝竟突然要求迁都到龙兴来,也不知他究竟打得是什么算盘。但陈平章当然不愿意:你若来了,我这里办事可就不方便了。
    可是这个老徐偏固执,也许他是不想让陈平章晾在一边,竟自己送上门来了。可能他也是个不甘寂寞的人,不想让人整天供着,也想找点事情做,毕竟自己天生又不是什么“富贵闲人”。
    至正十九年十二月,徐皇帝不顾陈平章的多次阻拒,乃自率兵卫前往龙兴。就在他们一行人到达了江州(今九江)时,陈平章伪装出迎,而伏兵于城西门外,待徐皇帝一行既入,遂闭门伏发,尽杀了老徐所率部属。从此这老徐也就成了光杆司令,完全成了他平章掌握中的傀儡。
    不得不说,这个陈平章有点太直接、太霸道了,使得竟是流氓手段,不如人家朱同志后来那么含蓄、委婉,还整得神不知鬼不觉的,水到渠成一般。
    接着,陈平章便自称为“汉王”,立王府于江州城西门外,并设官置属,所有事权尽归于己。接下来,他要干的事情就是扫清长江下游、为夺取全国的胜利做准备了,这也是陈同志的野心一步步膨胀的必然结果。
    以当时陈同志所掌握的地盘而论,总有今天的三、四个省,它大致包括了湖北、湖南、江西的绝大部分,以及安徽、福建的一小部分;而朱同志的地盘大约也就有一个省,它大致包括浙江的大半,江苏、安徽的一小部分。所以不难看出,陈部当时所掌握到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都是朱部的三四倍,其相应的战争潜力也是朱部难以抗衡的,“当是时,(长)江以南惟友谅兵最强”。
    而且,老陈的野心也最大,他急于向下游拓展,因此使得朱同志不得不赶紧腾出手来对付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