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明朝 >

让明朝最终灭亡的一役:明军精锐为何在松山大败(1)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环球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松山决战是明清战争中的一次具有决定性的战役。双方准备的时间都很长,汇集的兵力也十分雄厚,这场战争的胜负都直接影响到双方的前途和命运。松山位于锦州之南,是重要的战略要地,洪承畴之所以在这里安营,是看到这里是宁、锦的咽喉。如清军一破松山,明朝的宁、锦就全线动摇;如果明军能固守松山,清军在宁、锦用兵就较难收效。洪承畴援锦之前,就有人说过,明廷应“以松山为急,国家安危系焉,舍此无可措手矣”。洪承畴率兵到松山以后,为牵制乳峰山东侧的清军,立即占领乳峰山西侧,并在东西石门扎营。乳峰山位于锦州南郊,距锦州仅五、六里。明军在松山与乳峰山之间扎步兵营七座,骑兵分布在松山的东、西、北三面。这样一个环松山城的布局,显示了明军阵营的严整和雄威。清军看到明援军的阵营之后,都有点恐慌。崇祯十四年(1641)八月二日,明军出战,洪承畴想用部分兵力击破围城的清军营盘,但交战几个回合,各有胜负。清军受挫更多些,明军也未能击破清军防线。锦州守将祖大寿,率兵从城内冲出,想和明援军会合。然而,他们只突破了清军的两重围困,还有第三层围困未能冲出,就被清军赶回城内。在这次战役中,明军斩杀清兵一百多人,军官二十多人;明宣化总兵杨国柱被清军当场杀死。洪承畴立即以李辅明代统其兵。在以后的交战中,双方各有胜负。清军主帅多尔衮,已经感到很难战胜明军,硬打下去,清军要吃大亏的。多尔衮向皇太极报告,认为明军“来者甚众”。皇太极自然不会在松山退却,决定加派八旗兵来增援松山清军,并决定带病御驾亲征,前往松山。出发前,他在沈阳令人搜索壮丁,又传檄各部兵马,集合到京师。皇太极原打算八月十一日启程,后因鼻出血,只好后延三天,但仍流血不止,他顾不上这些,决定立即出发。英郡王阿济格见他身体不好,劝他缓行。皇太极着急地说: 
    行军制胜,利在神速,朕如有翼可飞,即当飞去,何可徐行也!
    他带领三千骑兵,纵马飞驰,昼夜兼程,十九日就到达松山。皇太极到达松山以后,立即命令拜尹图、英额尔岱、科尔沁土谢图等亲王所部在松山、杏山之间扎营,并立即部署对松山进行包围。
    这次双方投入的兵力,明军为十三万之多,清军大约也相当于明军的数字,或多于明军。总之,对清朝来说,这次战役是动员了全国的兵力,还调来蒙古各部和朝鲜的兵力助战。
    皇太极自己先上山观察明军阵势,史书记载他:
    登山观兵,见洪阵严整,叹曰:“人言承畴善用兵,信然,宜我诸将惮之也。”营北八十里有北山,延亘数十里,四王登其巅,横窥洪阵久之,见大众集前,后队颇疏,猛省曰:“此阵有前权而无后守,可破也。”
    皇太极对洪承畴的军队是叹服的,认为洪承畴的阵营严整,治兵有方。不过,皇太极不愧为一代名帅,有相当的军事才能。他在叹服之余,一眼看出洪承畴布阵有疏漏,立即采取对策:
    遂星夜令军士,将北山顶中劈为二,状如刀脊,遇石辄命凿去,凡深入八尺,上广一丈二尺,而下隘甚,仅可容趾,马不能渡,人不能登,有堕者,无着足处,不得跃起。濠长三十里,以兵守之。时塔山已为清据,诛杀殆尽。其西亦浚一濠,即以土筑堡,凡五十里,直接杏山,亦以兵坚守,绝中国之援。
    皇太极指挥清军,只用一天时间,就掘出从锦州西面往南直通大海的三条壕沟。他这一着很厉害,用壕沟把明军围困起来,切断明军松、杏之间的通道,使明军联系中断,甚至割薪取水都不能出来。
    开始,清军挖壕沟,洪承畴并不知道。当他们发现被围困时,诸将都不愿再战,明军的粮食只能供给三天,军心动摇起来。洪承畴接连写了十多份奏疏,高起潜因怕洪承畴有功,不给传递,使奏疏不能上达。在这种情况下,明军和清军展开激战。八月二十一日,洪承畴率明军向清军进攻,想突破清军镶红旗营地。清军由皇太极亲自督阵,奋勇阻击,明军未能突围,大部分退入松山城内,只有几千人突围出去,逃往杏山。皇太极预料明军缺粮将突围,对部下说:“今夜敌兵必遁。”令诸将准备截路斩杀。洪承畴在这紧急关头,召开军事会议,商量对策。洪承畴认为:
    敌兵新旧递为攻守,我兵既出,亦利速战,当各敕厉本部力斗,予身执桴鼓以从事,解围在此一举。
    但是,诸将担心口粮供应不上,都不愿再战,商议着要回宁远就食。一直主张速战的张若麒,也吓得改变了主意,在这天傍晚,他写书给洪承畴道:
    我兵连胜,今日再鼓,亦不为难,但松山之粮不足三日,且敌不但困锦,又复困松山。各帅既有回宁远支粮再战之议,似属可允。
    由于他不同洪承畴很好配合,军心更加涣散,诸将有的主张明日再战,有的主张今夕战,多数的主张回宁远。洪承畴说:
    往时诸君俱矢报效,今正其会。虽粮尽被围,宜明告吏卒:守亦死,不战亦死,若战或可幸万一,不肖决意孤注,明日望诸君悉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