仆人高永对高厚说:“主人待我不薄,我不忍心见主人一个去死,我要侍奉主人于地下。”说完也跟着主人去了。 高厚跪泣道:“我若再死,谁来安葬主人?”于是他将主人和高永的尸体火化后,背上他们的骨殖千里迢迢返回了广陵(今扬州)。 熊廷弼听到高邦佐视死如归的事迹时,不知有何想法?是惭愧,还是不屑一顾? 如果熊廷弼能将溃败之军组织起来夺回广宁,或者凭右屯卫坚守,其它各几十个镇堡也能像罗一贯那样拼死一战,那么后金兵恐怕还要为此付出数万将士生命的沉痛代价。在此危急关头,熊廷弼完全乱了阵角,选择了逃跑,这与后来婴城自守的袁崇焕相比,实在是不可同日而语。 明朝对打败仗的官吏惩处起来向来十分严厉,失了抚顺的李维翰被谪戍,后来被处死。萨尔浒大战的杨镐被革职处死。熊廷弼这次不战而逃,主动放弃了辽西大片领土及四十余城堡,留下了大量辎重粮草,造成辽东全境尽失的严重后果,处于死刑,应算量刑得当。 审理熊廷弼的官员对熊王二人的审判词写得非常精彩,也比较公允,且引证如下: “皇上拔化贞于监军,起廷弼于田间,可谓非常宠遇矣。夫士为知己者死,两人颇以豪杰自负,宜感恩图报,同心协力,不济则经死继之。不虞其励盛气相加,举河西拱手让人,竟以一逃结局也。 化贞全不知兵,图敌而反为敌乘,恃间而反为间用。孙得功辈日侍左右恬然不悟,唯大言自诩渡河决战。及枹鼓一鸣,敌骑在百里之外而弃广宁如蔽屣,哀哉。化贞有爱国之心,无谋国之智,事已至此,安所逃罪,宜伏上刑,以正厥辜。 若廷弼才识气魄,睥眤一世,往年镇辽而辽存,去辽而辽亡,关系似亦非小。再起经略,廷弼居然以卫霍自许,人亦莫不卫霍也。其初出春明门,即檄有三方控扼之旨,识者已知其无意广宁矣。抵关以后,言我兵不宜浪战,西虏不足尽信,语语左券,料事之智,远过化贞。独刚愎性存,坚不可破。以争乱文龙功罪一事,开衅化贞,水火之形既分,玄黄之战遂力。而秣马厉兵,悉置度外。迨鼙鼓动地而来,错愕不知所出,仓遑飞檄督战,若日胜可以成吾之名也。不知前后矛盾,战守俱失,虽欲引平日不主战之说以求末减,其可得乎?使广宁告急之日,廷弼卷甲疾趋,提一剑以戡祸乱,或固守右屯,收余烬以图恢复,转败为功,死且不朽。计不出此,先奔山海,即有盖世之功,亦不足以赎丧师失地之罪矣。用会鞫之日,廷弼犹刺刺不伏,胡不引从前经略观之也。比之杨镐更多一逃,比之袁应泰反欠一死。若厚诛化贞而少宽廷弼,罪同罚异,非刑也,宜入重典,以儆将来。” 以熊廷弼的胆略分析,他不至因惧怕而逃跑,他之所选择逃跑,一定有别的原因: 1、看笑话,兴灾乐祸的心理。熊廷弼满腹用兵韬略都叫王化贞给搅了,王化贞仗着朝中势力,排挤他,不理他,熊廷弼对此是无法忍受的,他对王化贞恨到了极点。苍天有眼,现世现报,王化贞你终于有了今天。当王化贞狼狈万状逃到他跟前流鼻涕时,他没有问战事的具体情况,而是“顾笑”而言,顾笑即看了看周围的人而笑。这一笑,笑出了熊廷弼的心胸狭隘。国难当前,当以天下事为重,他却在斤斤计较二人间的得失,实在是非大丈夫所为。 2、熊廷弼历来主张坚守,他对金兵的战术十分了解,若无坚固的工事,根本抵抗不了金兵,而广宁和周围的城堡在王化贞进攻方略的指导下,根本没从事城防工事的营建,所以压根就抵挡不住,战则必败,败则必受严惩。所以他选择了逃。他以为这一逃就可以将所有的责任都推到王化贞身上。 三、攻克广宁的重大意义 1、切断了与辽西比邻的蒙古各部和明朝的联系,达 到了争取蒙古的目的。史载:广宁被攻陷后,“蒙古厄鲁特部十七贝勒来归。上宴劳之,授职有差,喀尔喀五部同来归。” 2、掠取了大量的粮食,仅右卫屯,即熊廷弼驻扎之处便有粮草50万石,正是这批粮草帮助努尔哈赤渡过了一场可怕的经济危机。至于珍珠财宝报掠更是无计其数,战争始终是后金政权获得财富的重要手段,广宁之战,后金国的奴隶主们的腰包更加鼓起来了。 3、斩断左臂之战。继王化贞之后任辽东经略的王在晋对广宁沦陷痛心疾首,他说:“东事一坏于清抚,二坏于开铁,三坏于辽沈,四坏于广宁。初坏为危局,再坏为败局,三坏为残局,至于四坏,则弃全辽而无局。退缩山海,再无可退。 明朝向来将辽东比作京师左臂,广宁一失, 左臂彻底被斩断,明在辽东统治的基本结束,大明江山已不再是一个完整之躯。而后金政权将实力范围推到了辽西,断绝了大部分辽南汉人复辟的幻想,对稳定后金政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