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明朝 >

使大明丧失辽东战略主动权的大战:广宁之战(3)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中华网论坛 佚名 参加讨论
明朝在地方设三司,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布政使主管一省之行政,一般是从二品。提刑按察使为正三品,按察使掌一省之司法,并负责整觞吏治政风,大事与布、都二司会商,报呈抚按,听命于刑部、都察院。举凡有关兵备、提学、抚民、清军、驿传、水利、屯田、招练、监军等均可过问。
    都指挥使司是一省的军事长官,正二品,官品高于布、按二使,凡有三司联名公文,序衔均在二司之上。
    巡抚虽非地方正式军政长官,但因出抚地方,节制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实际掌握着地方军政大权,也就是说,在三司之上又多了一个大员,三司的权力大大缩小了。
    经略:地方上有重大事情时,朝廷往往要派出经略或总督,一般是正二品,其权力比巡抚还大,有时可节制两省甚至五省。
    王化贞当时是广宁巡抚,熊廷弼是经略,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两位大员。
    1、二人级别和年龄相差太大
    经抚不和中的经是指经略熊廷弼,抚是指巡抚王化贞。此时,熊廷弼是正一品,王化贞是正四品。当熊廷弼已是封疆大吏时,王化贞顶多才是个六品官。熊廷弼于万历二十六年考中的进士,王化贞是万历四十一年的进士,二人在年龄上最起码相差二十岁。级别和年龄决定了熊廷弼的态度,以熊廷弼的性格,他不可能对王化贞太客气,这应当是经抚不和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2、战略布署上差别更大
    二人在如何对待后金的问题上,看法截然相反:
    一个主张攻,一个主张守
    王化贞的攻用四个字来概括即“一举荡平”。
    熊廷弼的守也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即“三面布置”。
    王化贞血气方刚,面对金兵的肆虐,他同辽东民众一样义愤填膺。但是他不顾辽东现状,过于义气用事。《明史》是如何评价王化贞的呢:“化贞为人騃而愎,素不习兵,轻视大敌,好谩语,文武将吏进谏悉不入,与熊廷弼相觕。妄意降敌者李永芳为内应,信西部言,谓虎墩兔助兵四十万,遂欲以不战取全胜。一切士马、甲杖、糗粮、营垒俱置不问,务为大言罔中朝。”
    当朝廷大军不断调到广宁,王化贞拥兵四十万时,他更是昏了头,他将重兵布署在辽河西岸,随时准备对河东发动全面进攻。他曾说:“今之划河而守者,非为区区河西弹丸计也,将进而抚定四卫,收取沈阳,以渐芟剃耳。顾非舟车并进,前后夹击,不足以穷狡免之穴,而据猛虎之隅也。”意思是说,现在我们以辽河为屏,不仅仅是为了守住辽西这弹丸之地,下一步将收复辽南金州、海州、盖州、复州等四卫,收取沈阳,将奴酋消灭尽净。为此,我们必须水陆并进,前后夹击。不这样就不能捣毁狡猾的兔子的老窝。
    在全面备战的同时,他还积极展开外交活动:
    1、说服蒙古出兵相助
    当时的林丹汗号称拥兵四十万,然而这是个大打折扣的数字,实际上他连十万都没有。林丹汗所说的四十万是蒙古各部兵力的总和,他当时并没能统一蒙古,可调之兵极其有限,广宁之战中,蒙古兵仅有一万余人参战。
    2、开辟敌后战场
    王化贞刚就任巡抚不久,便派出一员干将叫毛文龙,率二百人从海上抵达镇江沿海岛屿,开辟敌后战场。毛文龙不负重托,很快策反了镇江城中军陈良策,将后金守将佟养正父子活捉并处死,夺取了镇江城。镇江是明朝时中朝边境上的一个重要军事要塞,它的归属直接影响着朝鲜国的立场。夺取镇江,对坚持抗金的辽东民众是个极大的鼓舞,汤山、险山、宽甸等随之响应,反抗的火燃遍及辽南各地。
    毛文龙的成功,王化贞颇感得意,而且他从毛文龙处得知,金、复、海、盖等四州的降将也都在准备起事。王化贞错误地估计了辽东的形势,以为汉民们一旦闹起来,必会形成巨大的反金浪潮,将鞑子们赶回建州去。为了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王化贞将策反的对象锁定在了李永芳身上。然而,这个宝他押错了。李永芳不但没策反成,反倒被李永芳策反了自己手下爱将孙得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