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清朝 >

晚清的外交耻辱:美国人做清朝的外交特使(2)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环球网 佚名 参加讨论
首航美利坚赢得头彩
    作为老练的政治家,蒲安臣深知此行难度之大。因此,他将此行的第一站选在了他最有把握的美国。
    在海上航行了一个多月后,蒲安臣使团抵达了旧金山,引起热烈反响。加利福尼亚州州长在欢迎宴会上称赞他的同胞蒲安臣是“最年轻的一个政府(美国)的儿子和最古老的一个政府(中国)的代表”。蒲安臣在致答词时也兴奋地说,他的出使意味着中国已经步入和平与进步的途径。
    1868年6月2日,蒲安臣一行取道巴拿马抵达华盛顿。次日,使团成员拜访了美国国务卿西华德;6月6日,拜望了美国总统约翰逊。在纽约,蒲安臣竟以中国代言人的角色向美国公众宣称:“中国愿意和你们通商,向你们购买货物,卖东西给你们”,“欢迎你们的商人和传教士。告诉你们的传教士,让他们把光亮的十字架,插到每一个中国的山巅和溪谷……”蒲安臣在发表这些演说前根本没有得到过清政府在这方面的授权。这些演说令清政府目瞪口呆,立即对外宣布,不承认这些演说。
    在此后的一个多月中,中国使团遍游美利坚,到7月下旬才回到华盛顿,由蒲安臣与西华德在密室中商谈《天津条约》的续增问题。由于西华德与蒲安臣均系对华“合作政策”的决定性人物,两人在对华政策上的默契不言自明。志刚、孙家谷等中国官员则乐于将此重任推给蒲安臣,自己忙于各种交际应酬。
    《普安臣条约》为美国从中国掠夺廉价劳动力打开了方便之门
    7月28日,蒲安臣与西华德签订了《中美续增条约》,史称《蒲安臣条约》。条约规定:“大清国与大美国切念民人前往各国,或愿常往入籍,或随时来往,总听其自便,不得禁阻,为是现在两国人民互相来往,或游历,或贸易,或久居,得以自由,方有利益。”从字面上看,这的确是近代中国所签署的最平等的条约。清廷上下尤其对美国在条约中声明不干涉中国内政这一点倍加赞赏。美国则通过这一条约将骗招华工合法化,解决了内战后和修建太平洋铁路劳动力紧缺的问题,因此,也有人将此条约戏称为“廉价劳动力条约”。
    在欧洲的艰难交涉
    9月19日,蒲安臣使团抵达伦敦。10月20日,蒲安臣一行在温莎宫受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的接见。蒲安臣使团在英国耽搁的时间较长,因为当年12月4日英国大选内阁更替,自由党获胜组阁,英国对华政策可能出现变数。
    12月26日,英国新任外交大臣克拉兰敦会见了蒲安臣等人。会谈中,蒲安臣以“中国钦差”的身份,向英国政府提出“合作政策”问题。克拉兰敦也宣布英国政府愿意同中国政府“以和济事”,但两天后,克拉兰敦照会蒲安臣,表明与中国修约的主动权应属英国。事实上,英国在修约问题上也的确表现得过于沉着,以至此事一拖就是30多年,直至1901年方派出专使赴华商议修约。
    在同一份照会中,英国政府还阐述了他们今后对华政策的走向:“不实施与中国的独立和安全相矛盾的一种不友好的压迫;英王陛下政府宁愿同中国的中央政府直接接触,不愿同各地方官吏交涉。”英国人提出的交换条件是:中国应忠实地遵守各种条约义务,英国保留使用武力“以便保护生命财产受到迫切的危害”。对于这样一份以保护者自居,充满威胁口吻,并以使用武力为保留条件的照会,蒲安臣竟于3天后复信表示完全赞同。
    1869年1月2日,蒲安臣一行到达战争阴影笼罩下的巴黎。当时英法结盟,在远东政策问题上都惟英国马首是瞻。况且当时普鲁士大兵压境,普法战争一触即发,法国政府也不想在中国问题上过多纠缠。1月5日,法国外交部长拉发特致函英国政府,表明法国政府与英国政府立场一致。1月21日,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接见了蒲安臣。蒲安臣一行在巴黎前后待了半年多,虽受到很好的接待,但他没有取得像在华盛顿那样的条约,或者像在英国那样的自制性的照会。
    9月21日,蒲安臣使团前往瑞典、丹麦和荷兰等国。由于这些国家并无修约交涉的任务,代表团过得颇为惬意。
    1870年10月20日,蒲安臣使团到达柏林。代表团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同普鲁士的谈判,普鲁士首相俾斯麦发表了对中国有利的声明。普鲁士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问题上尾随美国。美国政府此前已于1869年8月间经由官方正式通知了北德意志联邦(德意志南部诸邦当时归奥匈帝国和法国统治)议会议长。因此,蒲安臣等人在柏林的交涉比较顺利。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