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立后,元朝退居漠北,史称北元。东胜地区处于明与北元斗争的前沿,洪武四年,明朝先于此地初建东胜卫,洪武五年以后内迁大同,洪武二十五年复于原地增置。这一过程反映了明与北元复杂的斗争形势。洪武后期,东胜卫的存在大幅度北移了明朝的边防线,是明与北元实力此长彼消的最终产物。因此,从14世纪末到15世纪初的东胜卫变迁是明朝根据不断变化的客观形势对边防体系做出的合理调整。这一点对于全面理解明初北边边防格局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1368年明朝建立,大举北征。元朝退出中原,避居塞外,史称“北元”。北元君臣一心“欲图恢复”中原,以“意图中兴”元朝为目标,拒绝承认失败,给新生的明王朝带来了极大的政治与军事压力。洪武君臣受到洪武元年(1368年)、三年一系列军事胜利的鼓舞,认识上从最初的“驱逐胡虏,恢复中华”,进而发展为彻底消除北元威胁,“永清沙漠”,实现“惟我大明,主宰华夷”的全面一统思想。 (卷下《诏阿札失里》)为此,洪武五年明朝第三次发动大规模的北征军事行动。结果,中路明军主力在岭北惨败,朱元璋不得不面对现实,承认南北政权对峙局面,对北元的政策作出重大调整。这一切反映在边防思想上便是“略荒裔之地不如守边”,落实在具体的边境军事策略中则是“尤必守以持重,来则御之,去则勿追,斯为上策。若专务穷兵,朕所不取”。 (卷七四,p1424)进而确立了洪武朝北边的基本边防理念,即“在稳固防守基础上的主动进攻,以主动进攻所获取的成果进一步巩固防守”。 为此,明朝在北边必须控制漠南交通要道和适于牧放的肥沃之地,尽可能将边境线北移,压迫北元无法在漠南立足,从而在客观上形成脱离直接接触的战略纵深,造成有利于明朝的边地防御态势。元明之际的东胜州位于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境内,靠近黄河,州南君子津自古以来就是漠北通向河套的交通要冲。明初于东胜州故地改立东胜卫,遂为北边边境上重要的防守据点。从洪武初年起,东胜卫屡经置废与迁移,折射出不同时期明朝对北方边境建设构想和实施的演变。关于东胜卫的研究成果当推吴缉华先生的《明初东胜的设防与弃防》 一文。由于吴氏论文发表于上世纪60年代初期,文中关于洪武朝东胜卫设置的时间、控制地域、兴废过程等问题似有可商榷之处,为此再加辨析,以求正于方家。 一、洪武朝东胜置卫的背景 洪武元年年底,元将扩廓帖木儿为明将常遇春追击,放弃大同,西奔甘肃。洪武二年,元顺帝命脱列伯、孔兴领兵进攻大同。八月,明将李文忠出雁门、马邑、白杨门,击败当地元军,俘获了平章刘帖木儿、脱列伯等将领,攻克东胜州,一直追至莽哥仓才回师。此战的意义很大,“先是,元主北走,屯盖里泊,命脱列伯、孔兴以重兵攻大同,欲图恢复。至是,脱列伯被擒,孔兴走绥德,其部将复斩之来降。元主知事不济,无复南向矣” (卷四四,p860)。东胜地处中国农牧交错地带,其政治、军事、经济地位非常突出,特别在明与北元南北对峙的情况中,能否取得对东胜地区的控制对于双方的战略意义都显得非常紧要。这是明军第一次攻取东胜,由于明军战线过长,短期内无法形成有效控制,所以未能留军驻守,东胜旋为元军所据。 洪武三年,明廷组织两路大军分兵北伐。在战争进行的过程中,二月“乙酉,指挥金朝兴取东胜州,获元平章荆麟等十八人” (卷四九,p972),这一次明军才最终占领了这一战略要地。此间,扩廓帖木儿曾全力组织“兴复”战争,导致边境局势持续动荡,消除套中元军成为巩固东胜与陕北的当务之急。因此,洪武三年汤和“与中山王、宋国公至定西,袭元将扩阔帖木儿营。西北取宁夏,至察汗脑儿,获其猛将虎陈。定东胜、大同、宣府,皆以劳先诸将。九月,还京师” (卷五,方孝孺《信国公追谥襄武封东瓯王汤和神道碑》)。杨荣所撰《武定侯郭公英神道碑铭》所载郭英事迹与此略同,谓“庚戌(洪武三年)升本卫指挥副使。从征迤西,克定西,讨西夏察罕恼儿,抚安忽辰平章” (卷七)。另,二人《明史》本传虽然内容简略,主要方面仍大体一致。据此可知,鄂尔多斯高原南部草原地区的元军主力此次被消灭了。同时,明朝在陕北延、绥等地驻军向其东北方向的元军也发起攻击。这样至迟在洪武三年年底,明军已经清除了东胜州附近主要的元军残余,初步巩固了东胜周边局势。为确保对新近占领区的有效控制,明朝有必要在当地设立相应的机构进行管理,这是东胜设卫的客观要求。 二、东胜第一次置卫的时间与东胜卫辖区 1. 洪武四年东胜第一次置卫 《明史‧地理志二》说东胜州于“洪武四年正月,州废,置卫……领千户所五,失宝赤千户所、五花城千户所、干鲁忽奴千户所、燕只千户所、瓮吉剌千户所,俱洪武四年正月置” (卷四一,p973~974)。尽管史籍所载言之凿凿,但吴缉华先生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这些资料,都说明了在洪武四年东胜卫已经设置,而实际上则颇可疑”。吴文的依据是以史籍中尚存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和二十六年置东胜卫的记载,进而怀疑洪武四年置卫的真实性。吴文之所以产生疑惑,源自对相关史料钩稽不足和对现有史料的分析不同所致。吴文认为从洪武四年东胜置卫到洪武二十五、二十六年的置东胜卫之间,史料中再未见到关于东胜卫的直接记载,于是产生了上述认识。笔者不同意这一判断,仍认为《明史‧地理志》所记洪武四年立东胜卫不误,理由如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