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元朝 >

元军围困襄阳五年 忽必烈引入外国科技方攻克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 佚名 参加讨论

    核心提示:两位穆斯林造炮师向蒙古军队提供了他们急需的援助。忽必烈曾向他的侄子,波斯的伊儿汗国可汗阿八哈汗求助,希望得到军事专家,帮助他粉碎樊城和襄阳的抵抗。1271年,阿八哈给忽必烈送来了亦思马因和阿老瓦丁。在蒙古汗廷做短暂的停留之后,这两位穆斯林在1272年末来到战区,勘测现场,开始着手修造战争机器。他们建造了投石器和弹射器,能把巨石抛掷到很远的地方。12月,蒙古军队开始使用这些装置对樊城发起攻击。有了如此强大的武器支持,阿里海牙终于攻陷了这座堡垒。在石头和炮弹的打击下,残余的南宋守军再也无法阻挡汹涌而来的蒙古军队,几天后,樊城陷落了。吕文焕收到樊城守军溃败的报告后,立刻意识到他自己在襄阳的部队也无法抵抗这种巨型火炮的攻击,但他没有立即投降。于是,两位穆斯林造炮师“视察了现场着力点,决定把火炮架设在城市的东南角。炮弹重一百五十斤,大炮发射时,震天动地,所到之处,皆为齑粉”。第二年3月,自忖无法胜过对方的火力优势,吕文焕投降了。为时将近五年的围城战终于结束了,南宋抵抗“北虏”的一个重要标志突然被拔除了。  
    汉文史书记载了双方军队之间的多次冲突。在1260年8月、1261年11月、1262年3月、5月和6月,南宋军队跨越边界袭击蒙元;1261年2月和1262年7月,忽必烈的军队向南宋展开了报复性军事反击。1265年初,第一场重大战役爆发了。两军在钓鱼山附近遭遇,忽必烈的军队取得全胜,并且俘获了一百四十六艘战船。  
    缴获南宋战船显示了忽必烈越来越意识到蒙古军需要建立一支海军。此时忽必烈已经认识到,要战胜南宋,他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水上作战部队,于是开始着手夺取战船或修造战船。他的努力给人以深刻印象,因为正如一位中国海战史学家所写道的那样,“一个不熟悉海洋的马上民族,能够如此迅速地适应海战,真是非比寻常”。南宋变节者刘整是造船计划最热心的鼓吹者之一。他坚持认为,没有战船,蒙古人就无法征服南宋。他的鼓吹得到了忽必烈的支持,蒙古人终于建立了一支由四部或四“翼”组成的海军,并在双方初期的一场决定性战役中显示了实力。  
    双方交战的地点是在襄阳,这场战役标志着战争的转折点。战事从1268年开始,是征宋战争中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场战役,最后以蒙古人的胜利而告终。《元史》、拉施都丁,以及马可?波罗对此都有详细描述。马可?波罗甚至声称亲身参加了围攻襄阳城的战斗,不过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因为这场围城战在他到达中国两年之前就已经结束了。襄阳和毗邻城市樊城位于今湖北省的北部边界,坐落在汉水两岸,二城隔水相望,汉水在更南部的武昌汇入长江。其重要性在于其独特的战略地位:它们是进入长江流域途中的最后堡垒,守护着通往长江中游江汉平原、东南和西部地区的交通要道。夺取这两座城镇将为蒙古人提供一个基地,可对南部其他地区发起攻击。拉施都丁的受访者后来告诉他说,汉人在襄阳修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襄阳有“坚固的城堡、坚实的城墙和很深的护城河”。南宋朝廷任命吕文焕为这座似乎固若金汤的城池的总指挥官。  
    为了消除南宋襄阳守军的抵抗,蒙古军队不得不展示他们最近刚发明的攻城和海战战术。他们起初希望用饥饿法迫使南宋守军放弃抵抗,但他们很快发现,他们必须切断向襄阳运送给养的水道。他们所需要的是完全控制汉水水域,并尽可能向南延伸到长江。南宋会设法通过水路向襄阳输送物资和增援部队。忽必烈的部队必须设法阻止他们的行动。要粉碎防御者的抵抗,忽必烈的部队最终必须用炮火猛攻这座城堡。但南宋军队占据有利地形,严阵以待,蒙古人意识到他们将为此付出惨重的伤亡代价。因此,他们需要火炮的支持,以避免这种巨大的损失。  
    忽必烈为这次战役选定的指挥官再次显露了他的用人策略。他所任命的将领并非清一色的蒙古人,也非来自任何一个单一的民族。刚刚投降蒙古并向忽必烈透露南宋政治和军事弱点所在的刘整,在忽必烈登上大位之前就投降蒙古的史天泽,是这次战役中最著名的汉人将领。畏兀儿人阿里海牙被证明是最成功的指挥官之一。阿术是参与围城战的主要蒙古将领。亦思马因和阿老瓦丁则是来自中东的穆斯林,他们设计的火炮在对襄阳的最后攻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高丽人和女真人建造的战船也在围城时派上了用场。在今天看来,参与襄阳攻城战役的其实是一支多国部队。还有一个例子显示忽必烈是如何把“广罗人才,为我所用”的策略发挥得淋漓尽致的。他愿意招募非蒙古人,并将大权,甚至军事指挥权授予他们。这些将领所指挥的部队也是由不同族裔构成的。忽必烈任用的这些将领花了差不多五年时间才占领襄阳。这些将领步步为营,逐渐缩小包围圈,加强对该城的封锁。但即使如此,他们也没有料到将遇到如此漫长的围城之战。襄阳居民储存了大量食物,一些货船偶尔会穿过蒙古人的封锁线,向城中被围困的汉人提供给养。这些都使得围城之战的结束变得遥遥无期。汉文史书很少记载战事的细节,但是,它们确实揭示了围城战是时断时续的事实。在此期间,围城有时被解除、暂停或失效。遗憾的是,这些失误的原因在史料中从来没有被披露过。  
    作为这次围城战的第一步,忽必烈于1268年初对山西和四川的官员下令,建造五百条小船。刘整计划用这些船只控制通向汉水的水路。几个月后,他便开始在襄阳南部的白河口和鹿门山建筑工事,防止运载货物的小船进入城内。到了10月份,忽必烈又指派蒙古指挥官阿术开始围困樊城。这时,驻守襄阳的南宋守军开始恐慌了。12月6日,他们试图突破蒙古军队的包围,结果遭到失败。据汉文史书记载,忽必烈的军队俘虏并杀死了无数敌军。仍处于包围中的南宋士兵在一段时期内再没有犯同样的错误,相反,他们耐心等候从南方来的物资和援军。果然,没过多久,在1269年8月,南宋将军夏贵率三千艘小船,攻击了鹿门山。然而,蒙古军队不仅击败了他,而且缴获了五十艘小船。  
    此时,忽必烈显然对围城战役的进展很不满意。在1269年2月,他派遣自己的得力干将史天泽前往襄阳视察军事部署情况,并提出改进建议。紧接着,他又在2月份批准调派两万名士兵增援阿术和刘整。4月,这两位指挥官采纳了史天泽的建议,把白河口和鹿门山的壁垒连成一片,使得进出襄阳城愈发困难。可是,这些步骤仍显不足,因为刘整和阿术在1270年4月再次请求增派七万名士兵和五千艘船只。即便如此,他们仍无法迫使南宋守军投降。于是双方形成了对峙状态。 
    宋廷依然在坚持,不愿屈服。汉文史料指责贾似道愚蠢地执行了一项错误政策,故意误导宋帝对蒙古威胁严重性的判断。根据这些记载,贾似道谎称在1260年击败了蒙古军队,从而诱使宋廷低估了蒙古人的力量。由于他一直在欺骗南宋朝廷,失去襄阳将会破坏他的信誉。因此,他绝不允许他的襄阳守军投降。还有一些史料说,他一直在蒙蔽宋帝,使之对蒙古人围困襄阳的情况一无所知。这些说法完全是荒谬的。事实上当朝大臣对襄阳被围的情况一清二楚。一位汉学家最近研究发现,“《宋史?本纪》中大量记载了对襄阳和其他地区守军的赏赐,有一份圣旨宣布了对几位勇敢官员的提拔和金钱奖励,他们曾把官方信函送入被围困的襄阳城。”没有人应该为宋廷毫不妥协的立场受到指责,因为在拒绝对蒙古人做出让步的问题上,他们显然是团结一致的。南宋高级官员作为一个整体,都低估了蒙古人的实力,他们决不会轻易地在襄阳投降。他们决心继续向驻守在汉水附近的宋军提供物资供应。   
    同样,驻守襄阳的守军也决不会不战而降。他们有充足的食物和饮水供应,只是缺乏衣物、盐以及其他非生活必需品。因此,他们能承受长时期的围困。但是,他们偶尔也会派遣独立小分队尝试冲破封锁线。最典型的是发生在1270年3月18日的一次战斗。由一万名士兵、骑兵和一百条小船组成的军队企图杀开一条血路,突破蒙古人的防线。但是蒙古人早有准备。刘整有几百条小船可供调度,鹿门山的堡垒刚刚被加固过。刚刚抵达的战士准备好了迎头痛击匆匆赶来的敌人。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之后,南宋军队遭受惨重伤亡,被迫返回到他们在襄阳的基地。宋廷明白,它的责任是继续不断地派船只向被围攻的宋军提供物资供应。大多数船只从未到达目的地,因为蒙古人的围困几乎是滴水不漏的。然而宋廷坚持要打破封锁。在1269年8月,南宋将领夏贵率领三千条小船开往鹿门山,但是他被击败了,损失了两千名士兵和五十条船只。第二年10月,范文虎又步夏贵之后尘,而他则损失了共计一千人和三十条船。另一次救援行动发生在1271年8月。这次尝试同样以惨败而告终,两千名南宋士兵失去生命。1272年9月,一支由三千人组成的南宋军队打进城内,但这是一次代价沉重的胜利。两位将领之一的张顺被杀,他手下的士兵被杀死的更多。他们运送的许多给养损失殆尽。当救援部队的残部试图撤离他们刚刚历尽千辛万苦到达的城堡时,才发现自己中了埋伏。许多士兵和将领被俘掳。
    蒙古军队的封锁固然很有效,但是仍无法消磨南宋守军的斗志。他们已经把襄阳和樊城同南宋其他地区分割开来了,但他们无法制伏顽强的守军。他们无法杀入城内而不付出惨重的伤亡代价,也没有任何成功的保证。如果蒙古军队只是简单地保持围困而没有任何进攻行动,他们将会被永远地拴在那里。因此,他们需要支援以打破这种对峙状态。
    两位穆斯林造炮师向蒙古军队提供了他们急需的援助。忽必烈曾向他的侄子,波斯的伊儿汗国可汗阿八哈汗求助,希望得到军事专家,帮助他粉碎樊城和襄阳的抵抗。1271年,阿八哈给忽必烈送来了亦思马因和阿老瓦丁。在蒙古汗廷做短暂的停留之后,这两位穆斯林在1272年末来到战区,勘测现场,开始着手修造战争机器。他们建造了投石器和弹射器,能把巨石抛掷到很远的地方。12月,蒙古军队开始使用这些装置对樊城发起攻击。有了如此强大的武器支持,阿里海牙终于攻陷了这座堡垒。在石头和炮弹的打击下,残余的南宋守军再也无法阻挡汹涌而来的蒙古军队,几天后,樊城陷落了。吕文焕收到樊城守军溃败的报告后,立刻意识到他自己在襄阳的部队也无法抵抗这种巨型火炮的攻击,但他没有立即投降。于是,两位穆斯林造炮师“视察了现场着力点,决定把火炮架设在城市的东南角。炮弹重一百五十斤,大炮发射时,震天动地,所到之处,皆为齑粉”。第二年3月,自忖无法胜过对方的火力优势,吕文焕投降了。为时将近五年的围城战终于结束了,南宋抵抗“北虏”的一个重要标志突然被拔除了。
    作者:莫里斯·罗沙比 (Morric Rossabi) 赵清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