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初年,国家虽然废除了都尉官,但是在边郡的都尉官却没有废除。“唯边郡往往置都尉及属国都尉。”《后汉书·桓帝纪》注引《汉官仪》。如前所述,东汉国家,不断将弛刑徒发往边郡。这些弛刑徒是在边郡的军营中服兵役的。如汉明帝时,“诏令郡国中都官,死罪系囚减死罪一等,勿笞,诣军营屯朔方、敦煌。”又如汉和帝时,“令郡国弛刑输作军营。”这些主要以弛刑徒组成的营兵,在东汉国家的北部边郡,从东到西,分布很广。这些营兵,在边郡都尉官的统领下,成为日常对边郡防卫的主要军事力量。并且,护羌校尉、护乌桓校尉所率的少数民族营兵在对边郡的防卫上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例如,永元六年“冬十一月,护乌桓校尉任尚率乌桓、鲜卑,”大破南匈奴的逢侯。又如 永建元年“陇西钟羌叛,护羌校尉马贤讨破之。”(顺帝纪)东汉边郡受到侵犯,国家不仅依靠边郡的营兵进行防御,并且,还将设在内郡的屯驻营兵,经常作为重要的军事支持力量。《后汉书》卷一六《邓禹传附邓训传》:“会上谷太守任兴欲诛赤沙乌桓,怨恨谋反,诏训将黎阳营兵屯狐奴,以防其变。” 又《后汉书》卷八九《南匈奴传》:“先是朔方以西障塞多不修复,鲜卑因此数寇南部,杀渐将王。单于忧恐,上言求复障塞,顺帝从之。乃遣黎阳营兵出屯中山北界,增置缘边诸郡兵,列屯塞下,教习战射。”这些记载说明,黎阳营可以被国家派往边郡的狐奴、中山北界。内郡营兵派往边郡协助防御,不只限于黎阳营。《后汉书》卷八九《南匈奴传》:“以中郎将吴棠行度辽将军事,副校尉来苗、左校尉阎章、右校尉张国将黎阳、虎牙营士屯五原曼柏。”可见,虎牙营也可以与黎阳营共同前往边地的五原曼柏屯驻。 在边郡有比较大规模的战事,内郡的营兵是重要的参战力量。《后汉书》卷二二《马武传》:“显宗初,西羌寇陇右,覆军杀将,朝廷患之,复拜武捕虏将军,以中郎将王丰副,与监军使者窦固、右辅都尉陈臰,将乌桓、黎阳营、三辅募士、凉州诸郡羌胡兵及弛刑,合四万人击之。” 又《后汉书》卷八七《西羌传》:“其秋,迷唐率八千人寇陇西,杀数百人,乘胜深入。胁塞内诸种羌共为寇盗,众羌复悉与相应,合步骑三万人,击破陇西兵,杀大夏长。遣行征西将军刘尚、越骑校尉赵代副,将北军五营、黎阳、雍营、三辅积射及边兵羌胡三万人讨之。”很明显,黎阳营、雍营是东汉征讨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东汉国家对周边少数民族采取军事打击时,内郡屯驻营兵是参战的重要军事的力量。《后汉书》卷二三《窦融传附窦宪传》:“会南单于请兵北伐,乃拜(窦)宪车骑将军,金印紫绶,官属依司空,以执金吾耿秉为副,发北军五校、黎阳、雍营、缘边十二郡骑士。”很明显,在东汉国家对北匈奴的军事讨伐时,黎阳营兵、雍营兵与中央的北军五校是起到同样作用的。 东汉国家设置的营兵不仅在对外防御和对外作战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维持内地的稳定中,也是国家依靠的重要军事力量。《后汉书》卷五《安帝纪》注引《汉官仪》曰:“京兆虎牙、扶风都尉以凉州近羌,数犯三辅,将兵卫护园陵。”由此可知,虎牙营、雍营设置的目的就是要维持三辅地区的安定。黎阳营设置的目的也是为了保证国内社会秩序的稳定。黎阳邻近京臱,实际上,黎阳营的屯驻对保证东汉首都洛阳的安全,无疑起到拱卫的作用。 东汉国内出现变乱时,内郡屯驻营兵经常被国家征调,参加平定国内叛乱的战争。《后汉书》卷一八《臧宫传》:“(建武)十九年,妖巫维臲弟子单臣、傅镇等复妖言相聚,入原武城,劫吏人,自称将军。于是遣宫将北军及黎阳营数千人围之。”就是一例。 如前所述,东汉国家在内郡设置营兵,除黎阳、虎牙、雍三处重要的营兵外,还有其他的营兵。实际上,这些营兵也是维持国内统治秩序稳定的军事力量。前引《后汉书》卷二二《景丹传》:“(光武)帝以其旧将,欲令强起领郡事,乃夜召入,谓曰:贼迫近京师,但得将军威重,卧以镇之足矣。丹不敢辞,乃力疾拜命,将营到郡。”李贤注:“《续汉书》曰:将营兵西到弘农也。”由此可知,京丹率营兵赴弘农郡,显然是要保证弘农郡社会秩序的安定。由于内郡的营兵与郡兵不同,是地方的常备军,并且,具有较强的战斗力,因此,这些营兵是维持内郡稳定的不可低估的力量。 概而言之,东汉国家所设地方屯驻营兵,是国家维持地方秩序稳定的重要军事力量。在东汉地方郡兵力量削弱的情况下,地方屯驻营兵对保证东汉国家边郡的安定、内郡统治秩序的稳定上,所起到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正因为如此,在估计东汉地方军事力量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屯驻营兵所占的重要地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