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军事 > 三国 >

挥泪斩马谡:诸葛亮的官场厚黑术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新浪博客 佚名 参加讨论
“挥泪斩马谡”,一直被人们看作是诸葛亮以法治军、奖罚分明、严肃军纪的典范。但在笔者看来,斩杀马谡,不过是诸葛亮玩弄的官场把戏,其目的在于掩饰用人过错、推卸领导责任。
    马谡一案,归根结底在于“街亭事件”。《三国志》中是这样记载的: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被诸葛亮视为“根本”的街亭,按理说应该由作战经验丰富的魏延来把守最合适,也最保险,但一向用兵谨慎的诸葛亮却一反常态的把如此重要的任务交给了丝毫没有作战经验的马谡,而让魏延等宿将坐上了“冷板凳”,其中的缘由耐人寻味。
    《三国演义》虽然经过罗贯中的刻意加工,但仍能看出诸葛亮对马谡的有意提携:孔明……问:“谁敢引兵去守街亭?”言未毕,参军马谡曰:“某愿往。”你看看,马谡的胆子有多大!诸葛亮在军中向来严肃,他的话还没有说完,马谡就敢冒昧的从中打断,这种应声“抢答”,在整部小说中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对于这一点,后面还写道:吾累次叮咛告戒:街亭是吾根本。街亭之危,事发突然,仓促之间调兵遣将,诸葛亮怎么会对马谡“累次叮咛”呢?显然,对于街亭是否会遭遇袭击的问题,他们之前就不止一次预测过、讨论过、商量过。马谡抢着领命,应该是诸葛亮早就安排好的,是诸葛亮有意让马谡建立“取长安第一功”。
    马谡之所以能够得到诸葛亮的青睐,有四个方面的因素。一、诸葛亮刚掌权不久,急需充实羽翼,马谡是荆州人氏,与诸葛亮有老乡情结,应该是诸葛亮首先拉拢的对象。二、诸葛亮和马谡的马良关系非常好,诸葛亮爱屋及乌,应该对马谡多一些照顾;三、马谡善于谈兵,与诸葛亮在探讨兵法方面有着共同语言,诸葛亮确实很欣赏他;四、诸葛亮和马谡之间存在某种特殊关系,从马谡后来说的那句“丞相视某如子,某以丞相为父”的话中,可以模糊的推断出马谡已经私下里认诸葛亮做了“干爹”。鉴于以上四点,马谡能够得到诸葛亮的赏识,并委以重任,丝毫不过,同时也进一步印证了马谡为何敢在诸葛亮面前那么放肆。
    诸葛亮刻意安排谡走马上任的目的,既是为了让马谡建立军功,好名正言顺的迅速提拔马谡;同时也是为了壮大自己在朝中的势力,进一步把持朝政。马谡有几把刷子,诸葛亮心知肚明,单纯靠马谡那点花拳绣腿,是绝对靠不住的,更何况对手是谋略老辣的司马懿。但这些浅显的道理,却丝毫阻挡不住诸葛亮指派马谡出征的决心。为了确保马谡圆满完成任务,诸葛亮用心良苦。他再次强调了坚守街亭的重要意义,象征性的让马谡立下了军令状,安排了平生谨慎的王平做副手,调遣了高翔在柳城当救兵,还特意指派骁勇善战的魏延为接应,真可谓面面俱到,步步缜密,万无一失。一切都安排妥当后,“孔明恰才心安”,单等着为得胜凯旋的马谡在功劳簿上狠狠的记上一笔。
    丢城失地、损兵折将,马谡败得一塌糊涂,这是让诸葛亮不得不接受的残酷现实,同时也让自视甚高的诸葛亮在众军面前无地自容。作为先锋,马谡因为自以为是吃了败仗,固然罪不可赦;但作为三军统帅,诸葛亮用人不当更是难辞其咎。正是诸葛亮,为了私情、私心和私欲,把战争当作儿戏,力排众议、独断专行,大施“家长作风”,把难当大任的马谡推到了前线战场,他才是导致街亭丢失的罪魁祸首。
    为了消除众将士的忿忿不平,为了平息一触即发的军心哗变,为了扭转自身所处的不利局面,情急之下,一心自保的诸葛亮脸一厚,心一黑,很自然的想到了丢车保帅、金蝉脱壳。“汝自幼饱读兵书,熟谙战法。汝以全家之命,领此重任。汝若早听王平之言,岂有此祸?今败军折将,失地陷城,皆汝之过也!若不明正军律,何以服众?汝今犯法,休得怨吾。”诸葛亮不愧为杰出的政治家,官场厚黑学运用的确实扎实、犀利。他先是指出马谡“饱读兵书,熟谙战法”,当初派马谡守街亭完全是工作需要,并不是自己对他刻意徇私抬爱。接着,他拿出当年“舌战群儒”的架式,用一阵机关炮似的连环怒斥,在把马谡熊了个狗血喷头、体无完肤的同时,也把兵败的所有责任一股脑的扣在了马谡头上。
    诸葛亮最厉害的话还在后面。“汝死之后,汝之家小,吾按月给与禄粮,汝不必挂心。”一向以严格执法著称的诸葛亮,这次为什么会没等别人求情,就主动免除马谡家人的死罪,还大发慈悲的许诺照顾他们呢?显然,这又是诸葛亮为推卸责任使用的官场伎俩。以一人之死,换来全家性命,看似隆恩,实为要挟。意思是说,马谡,你就失街亭的事一个人扛下来吧,要不你全家都要死光光,你可是立下军令状的,白纸黑字。到了这一步,兵败“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马谡,不得不“心甘情愿”的成为罪魁祸首诸葛亮的替罪羔羊。
    同刘备一样,诸葛亮也是一个善于在“哭”上大作文章的顶尖高手。在杀马谡的时候,诸葛亮哭了。明明是虚伪的泪水,表现出来的却是一副真诚。在众目睽睽之下,诸葛亮不顾颜面,不顾地位,把官场厚黑学中的“哭功”发挥的淋漓尽致。从一开始的“挥泪”,到接下来的“流涕”,最后到“大哭不已”,诸葛亮用莫名其妙的泪水,残忍的送走了他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马谡,同时也成功的唤起了“大小将士,无不流涕”的效应,从而在全军中树立了严格执法、不徇私情的光辉形象。
    刘备在请诸葛亮出山后,曾对关羽、张飞说道:“吾得孔明,犹鱼之得水也。”这句话的意思听起来浅显易懂,但仔细品来却很有深意。刘备把自己比作“鱼”,把诸葛亮比作“水”,不仅明确了君臣主次关系,同时也是对诸葛亮才干的一种理性定位、一种准确评价。诸葛亮掌权后,俨然成为一代新“鱼”。不过,他在寻求“水”的时候,既没有本着胸怀无私的用人气魄,也没有遵循知人善任的用人原则,所以,出现马谡失街亭这样大的军事失误在所难免。
    最值得一提的是,在失误面前,作为领导,诸葛亮不但不积极承认错误,主动承担责任,反而极力的加以掩饰和推卸,甚至翻脸不认帐。这种凶残冷血的做法,既反映出了诸葛亮深谙官场厚黑之道,同时也暴露出了他作为杰出政治家的思想狭隘性和时代局限性。官场上的患得患失,这正是诸葛亮六出祁山无功的根本症结所在。刘备说的没错,诸葛亮只能是用来辅佐“鱼”的“水”,他自己是成不了“鱼”的,而言过其实的马谡更成不了诸葛亮的“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