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的时间脉络上看,这距大泽乡武装暴动两年时间,离大规模社会动乱大约一年半时间。这一年有余的社会秩序紊乱逐渐渗透到经济秩序中:农民无心耕种,商人无心经营,在经济的震荡衰退中,将各自的储备消耗一空……若这种猜想是真实的历史情况,那么由此推论下去,被屠杀的城阳居民也应该没有富足的粮食储备用来赎命,尽管收获的季节刚刚来过。 种种历史迹象表明,项羽麾下的军队一直处于经济窘迫的压力之下,逼着他一路杀将过去,以掠夺的方式谋求基本经济来源。有这样一个历史线索能为当时的经济窘迫情况做出佐证,即钜鹿之战[注8] 前,项羽在杀宋义[注9] 时曾提过军中粮食短缺的问题[注10] 。而钜鹿之战后,项羽与章邯的和谈,也和军中短缺粮食有着不可回避的联系,以至于后来的坑杀秦卒[注11] ,甚至是楚汉相争的败北,都与经济给养不足有着莫大的关联。 经济资源的匮乏,如附骨之蛆般伴随着项羽的全部戎马生涯,这使得文韬武略,天纵之才的西楚霸王不得不屈从于现实。而经济上的无以为继,则葬送了他的全部江山。临终前那无奈的自嘲--非战之过,如今看来却是充满了不甘的惆怅和深深的悲哀。 无底线的人性,倒退的历史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虽然历史上无明确记载,处于同时代的其他武装组织也有相似的大规模屠杀行为,但也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他们取得经济给养是遵循经济交换原则而非暴力手段。劣因换不来良果,社会动荡引发了经济衰退,人们为争夺有限的经济资源而拔刀相向,在当时确是不争的事实。 人类的需求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使得人类的物质文明渐次进步,伴随着物质文明的进步,精神文明也不甘落后地奋起追赶--人性因此而成长。应该说,人性健康成长的方向,才是历史进步的方向。 由上述观点可以推论,经济是人类文明的基石和载体,是历史进步的源动力。若经济系统出现故障,引发经济资源的严重不足,人性就会在那一刹那倒退,甚至直接击穿底线,将人类打回到野兽的原形。因此说,一切恶意破坏经济秩序的行为都是开历史倒车。 历史证明,令历史大开倒车之路的,多是这些打着正义旗号却行着土匪流寇之实的“农民起义”。而这些所谓的农民起义,往往其始作俑者又不是真正的农民,而是处于社会底层的流氓,他们为了一己私利不惜捏造谎言,煽动淳朴的农民生事,破坏当时的社会秩序。社会秩序一旦被破坏,就会像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一样,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终波及到经济秩序,导致社会系统就此彻底紊乱。而历史同样也证明,参与动乱的农民,永远不会成为受益者,只会成为野心家牟利的工具和登上高位的垫脚石。 无论这些秩序的破坏者最终的牟利目的是否达到,历史终会因他们的倒行逆施而开倒车,整个社会也都将被迫为他们的私心支付额外的成本。那些无奈地被混乱裹挟着,又渴望安定生活的平常人,只能在恪尽职守中痛苦地生存。他们多么希望历史从此不再倒行。然而可悲的是,人性在继续,历史也在继续,贪婪和野心的频繁出没使得人性屡屡击穿底线,令历史的书卷上写满血迹斑驳的篇章,永不停息。 资料篇:钜鹿战役中的一些不合理之处 钜鹿之战起因是赵地军事告急。 事情的发展是:秦政府北方集团军司令王离接到急调令,由上郡(治今陕西榆林东南)急调至河北,对赵地武装叛乱分子进行军事镇压,在邯郸地界取得初步胜利后,继续进军,意图全歼叛军,取得彻底胜利。赵地反政府武装首领赵王歇及其助理张耳在首战失利后,决定退保钜鹿。由于军事实力上的差距,被王离麾下的军队包围在这一地区。这时,中原集团军在司令章邯的指挥下,已经在东部战场上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击败项梁领导的反政府武装组织,之后西进增援王离的北方集团军。 在钜鹿面临朝不保夕的危机面前,赵王竭力派出使者向其他反政府武装组织求援,但是回应者寥寥,惟独陈馀象征性地派遣了5000人救援,结果全部阵亡。此役后,陈馀再不敢发兵。任凭钜鹿城内呼救连连。这一过节,成了日后陈馀、张耳这对昔日好友交恶的直接理由。要说清楚的一点是,其实导致两者日后形同陌路的深层次原因,还是在利益的根本矛盾上。由于两者的利益有分歧点,相互间又不愿意妥协,于是就撕破了脸皮,翻脸成仇。当然,这只是题外话。 在钜鹿城失守指日可待之时,先前被章邯击溃的楚地反政府军却神奇地出现在漳河北岸,先是多次骚扰章邯军的粮道,小胜之后,项羽按捺不住获胜的欲望,将自己手下的所有士兵集结起来,孤注一掷地越过漳河,与章邯带领的政府军厮杀起来。经过一番血战,章邯所率领政府军战败,退守于钜鹿以南的安阳。随后项羽率领军队开始疯狂地进攻王离的军队。在榜样力量的鼓舞下,其他反政府军陆续投入战斗。此战后,反政府军取得了对秦作战的决定性胜利,秦军主力损失过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