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听出了戏曲的弦外之音,他们相信演员有和神灵沟通的能力 《祭白虎》演出只有五六分钟,却有不少禁忌。如白虎叼起的生猪肉不能扔下台,砸到人不吉利;演出时,后台的人不可互唤人名,怕被白虎听见会倒霉。 这也太迷信了!然而英国人类学者华德英教授却不认为这是糟粕。华德英1975年在香港屯门看过一次《祭白虎》,十分震撼,有长文记述演出的神秘气氛。开场前,她到后台探班,没人理她。戏班人人神色肃穆、忧戚。视线向着地面,避免与她接触。台下的凳子不是给人坐的,只是用来隔开空间,观众在远处张望……演出结束后,戏班人谈笑风生,向她致歉。他们说,“打猫”时不能说话,“对你不好的”。粤剧演员把《祭白虎》称为《打猫》。他们崇拜老虎,敬畏老虎,又因时时和“老虎”相处,把它当成了邻居,不时送它点肉,要搞好“邻里关系”。 华德英的理解是,白虎是凶煞的,但人也可以和白虎一起对付各种邪灵及厄运。她认为中国传统戏曲有丰富的象征符号,源自博大的中国文化。这些符号对受过传统熏陶的观众能引起强烈反应,他们能在戏曲的弦外之音中获得共鸣。观众愿意相信戏曲表演具有神秘力量,演员甚至有和神灵沟通的能力。 八仙将饼干糖果抛给观众,观众接到吃下,就得到了神的赐福 台湾戏曲研究者王嵩山先生在《扮仙与作戏》一书中也谈到,在汉文化的信仰体系里,神、鬼、祖先和生人是处在同一个世界的,神是可以要求的,神与人是互惠的。戏曲演出的“扮仙”行为,隐含了回报的象征。如八仙戏的结尾,八仙将饼干糖果抛给观众,观众接到吃下,便得到一种赐福。 各地有不同的风俗,但其中人和自然的关系都是相通的。除青海於菟舞外,广西梧州的牛歌剧也有以生猪肉祭虎的表演,彝族傩戏有杀羊祭虎的舞蹈。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副教授陈守仁认为《祭白虎》是一种狭义的傩,它与其他民族的“崇虎”、“逐虎”仪式是否有渊源,仍待更多研究。 1988年至1991年,香港中文大学“粤剧研究计划”记录了十二次《祭白虎》演出,以田野调查的方法,科学地研究这种“迷信”活动的文化价值。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内地大刀阔斧破除迷信,禁止戏班上演开台戏,《祭白虎》等神功戏几近绝迹。而在香港,粤剧传统得到更好保存。近年来,由于香港不断开发新土地,反而加速了《祭白虎》的上演频率。陈守仁为这种科学与迷信并存的和谐而着迷,他潜心研究城市中戏曲与信仰的关系,著有《神功粤剧在香港》一书,客观的笔触难掩几许欣然:“一般人以为现代化及都市化必然完全扼杀传统文化的继承,但从《祭白虎》的观察来看却未必。中国传统的宗教及戏曲习俗,甚至具有巫术性质的《祭白虎》,仍然在经历了近一百五十年西方文化冲击的香港,顽强地传承着。”(作者 钟哲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