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民族 >

刘则亭:辽宁盘锦“古渔雁”的守护人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中国文化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刘则亭袁 艳 摄
    本报驻辽宁记者 袁 艳 通讯员 李 阳
    “古渔雁”指的是古代像大雁一样南北迁徙的打鱼人。古渔雁民间故事,是反映原始渔捞生活的民间口头文学,内容多为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和渔歌等,由被称为“古渔雁”的特殊捕鱼群体创作和传承,因而得名。目前,“古渔雁”式行踪在世界范围内多已绝迹,唯独辽河入海口还有遗存,堪称人类远古渔猎活动的活化石。
    位于辽河口海域的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二界沟镇是特殊群体“古渔雁”的落脚聚集之地。他们沿袭着一种不定居的原始渔猎生存方式,每年沿着水陆边缘迁徙,在江河入海口的滩涂及浅海捕捞鱼虾。在积年累月的捕鱼捉虾生活中,他们留下关于海上漂泊的传说、故事,记录了早年“渔雁”们在各个海域海滩经历的传奇,并一代一代传承至今。刘则亭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老渔民和古渔雁民间故事的优秀传承人。
    2006年,古渔雁民间故事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刘则亭被授予“辽宁省民间艺术家”称号。2009年,他被命名为古渔雁民间故事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刘则亭生于1944年,是古渔雁的后代。多年来,刘则亭挖掘、采录搜集有近千则解释古船网由来和反映原始渔捞生活的神话、故事和传说,是当地知名的故事家。他从年轻时就有意从事古渔雁民间故事的挖掘、整理与保护工作,目前是辽河口古渔雁民间故事的集大成者。
    刘则亭告诉记者,他从小跟着祖父、父亲在河北的白洋淀、文安洼打鱼,10多岁时跟随父母来到辽河口海域,一边读书一边打鱼。小时候的刘则亭特别喜欢听故事、讲故事,闲暇时,他经常从祖父刘英文、外祖父邵树本、父亲刘维珍、母亲邵汝兰以及老一代打鱼人那里了解关于古渔雁的民间传说。这些故事和难忘的“渔雁”生活伴随着刘则亭的童年记忆,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渐渐枝繁叶茂。
    随着社会的发展,辽河口的“渔雁”越来越少,为了留住心中对“渔雁”的记忆,当时在二界沟镇从事文化宣传工作的刘则亭开始有意识地回忆自己听过的古渔雁故事,并利用工作之便潜心研究辽河入海口地区的渔家民俗、口头传说,先后收集、记录文稿上百万字,整理和讲述古渔雁民间故事500多则。他讲述的古渔雁民间故事与内陆及海岛的口头文学有所不同,内容和形式上都带有鲜明的捕鱼生活特点和原始文化韵味。这些故事大都短小精悍,其中包括对“古渔雁”祖先的追怀、对海神和龙王的崇拜、对远古时代“渔雁”生活足迹的描述,以及渔船、网具等捕捞工具的起源与演变等。因为刘则亭从小经历过“渔雁”生活的缘故,他善于运用生动质朴的语言来增加故事的感染力,在讲述故事时,他还会偶尔穿插一些渔歌、号子,运用手势等形体语言,使故事的表现力和现场感更强。
    多年来,刘则亭通过挖掘、收集、整理古渔雁民间故事的资料,先后出版了《渔家的传说》、《渔家风物民俗史话》和《辽东湾的传说》,并有65篇故事被收入《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辽宁卷》。其中,《渔家的传说》于1992年获中国北方民间文学二等奖,《渔家风物民俗史话》于2001年获首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优秀奖。2006年,在刘则亭的提议下,盘锦市文化部门积极筹划建立了辽河口古渔雁文化遗产博物馆,从此,“渔雁”有了一个保存和展示海上文化的基地。
    如今,已经年近七旬的刘则亭老人,除了将全部的心力投注到古渔雁民间故事、古渔雁民俗等捕捞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研究之外,还用自己的退休工资收集了四五百件故事中提到的船、锚、海碗等实物,使古渔雁民间故事有可依托的物质载体。同时,刘则亭还在每年寒暑假期间,为前来参观学习和社会实践的学生们担当义务讲解员,广泛宣传和传播古渔雁民间故事和古渔雁文化。
    刘则亭说:“只要我活着一天,我就会做一天‘古渔雁’的守护人。” 在父亲的影响下,刘则亭的女儿和女婿对古渔雁文化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并决心要将古渔雁民间故事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