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流传在承德的满族歌谣(1)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满学研究》辽宁省民族 佚名 参加讨论
一、康熙与木兰围场的歌谣
    承德历史悠久,早在四千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是个多民族聚集的地方。东胡、匈奴、乌桓、鲜卑、契丹以及后来的女真、蒙古族、汉族都曾在这里居住。清朝入主中原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承德的地理位置也日益重要起来。康熙出于巩固北疆训练军队“围猎以讲武事”的需要,在距北京四百公里处的承德,开辟了木兰围场,年年来此举行“秋狝”(即打猎)为名的练兵活动。因路途遥远,住行不便,就在北京与木兰围场之间修了二十多座行宫,热河行宫就是其中之一。热河行宫始建于1703年,位置处在京城和木兰围场两地中间,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所以康熙皇帝在此居跸的时间也较长。他在《穹览寺碑文》中写道“朕出塞避暑,因土肥水甘,泉清峰秀,故驻跸于此。”后来,行宫的规模就逐渐扩大,1711年康熙钦题热河行宫为“避暑山庄”。“避暑山庄”到了乾隆年间又几经扩建,规模更加宏大,内增许多建筑和景观。此外在山庄外围陆续修建起融满、汉、蒙、藏建筑风格为一体的宏大的寺庙群,当地人称“外八庙”。康熙一生来承德四十次,直到六十八岁时还去木兰围场行围。乾隆也称避暑山庄“此地气候大胜京师,询无愧避暑山庄也,”他在位时每年夏季都驻跸在这里,时间达四个月之久。因此,许多重大国事都是在这里决策的,许多重要的活动都是在这里举行的。从此承德与外地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也多了广了,“户口日滋,耕桑盖辟”,渐渐成为仅次于北京的第二个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了。
    清帝设木兰围场,建避暑山庄初期,承德还只是一个仅有几十户人家的“热河上营。”随着山庄规模的扩大,人口也迅速增加,特别是满族人口的增加,使北边木兰围场左近的地区中,满族人渐渐成为了主体。在避暑山庄、围场及与其相邻的丰宁等满族自治县里,流传着大量的民谣,这些民谣有着相当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不失为满族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清王朝是靠武功起家的,满洲族是勇敢善战,喜骑马善射猎的民族。但清王朝人关后,满族人上升为统治阶级,宗室里逐渐出现了追求享乐的苗头。康熙皇帝发现满洲八旗的军官在平定三藩叛乱的过程中,战斗力已大不如昔,为解决这个问题,他多次强调习武、射猎。他说:“今天下太平,海内无事,然兵可百年不用,而不可一日无备。”他在巡幸塞外时,发现这个地方,有草原高山河流,还有种类繁多的飞禽走兽,很适合行围习武,就在这里建起了木兰围场。围场县牌楼村民杨文龙搜集的歌谣《开围歌》就记载了最初开围时的情景:“草没黄牛鱼满河,搭上窝铺支起锅,狼豺藏在山林里,狍鹿黄羊转山坡,白天开荒熬日头,夜夜惧听虎豹歌。”
    木兰围场地处塞罕坝上,一片草原风光,地广人稀,而且随着坝的增高,风光、物产和百姓的生活方式也有着显著的变化。李金刚搜集的《地域谣》中说:“一过一垠坝,一片荒草坡。人烟少,牲畜多,骆驼拖着勒勒车。”这歌谣从一个侧面描画了木兰围场初建时当地人生活的小景。
    随着木兰围场的设立,一些反映放牧和狩猎的歌谣也随之流传起来。如:《牧马歌》、《放羊歌》、《打猎歌》、《网鱼歌》等都有广泛地流传。这些歌谣,即有对动物的生活习性、活动规律的细腻观察,又蕴含着放牧及狩猎等各种不同的技术和方法。如围场县胡尚华搜集的《牧马歌》就写到“春季放马百草洼,小马吃草顺山爬,马无青草不上膘,草无露水不会发。”而《放羊歌》中告诉你的是如何放好羊群,一年四季中,每个季节都该注意些什么,如春天:“早撒晚归午不停,先阴后阳防跑青。”夏季“早牧不吃露水草,午防扎堆晚晾圈”等。孟阳与丁治安收集的《狩猎谣》中对一些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及根据不同的习性采取的不同的猎获方法,读来也让人大长见识。如《猎山兔》中说“兔子转山坡,跑来跑去回老窝儿”。《狩猎谣》中说:“狍子奔鞍儿,鹿奔尖儿,山羊起来可坡窜。”这两则歌谣是说兔子、狍子、鹿、山羊惊起后的走向,及追踪的路线,这里“鞍儿”是山凹处,“尖儿”指得是山凸起处。熟悉动物的行走路线后,就可以按其行走的规律去追踪,找到它们也就十拿九准了。等找到目标,开始打猎时,还要瞅好时机,抓好时机打猎就容易成功。如歌谣中说的“头翅猫子二翅鸡,蹲在沟口等狐狸。”说的就是抓时机,猫子(即山兔),说对付它头一次最好打,如果第一次没打到,惊跑了就不好打了;鸡,指野鸡,说第一次打不到,没关系,等它落下时再打,这时野鸡的头扎在草丛里,屁股露在外面,是顾头不顾尾的家伙,这时打最容易得手;“蹲在沟口等狐狸”是说狐狸为找泉水喝,常要经过沟口处,你要打它时不必到处乱走,在沟口处等它,它自然就会落人你掌了。再有些歌谣是专讲打猎方法的,怎样开枪,对准什么地方去打都有其决窍。如“顶梁见毛稍,栽坡露出腿,迎面跑掏裆,横着飞打嘴。”当然打猎除了要抓时机,讲方法外,还要注意节气。什么节气动物毛儿好,什么节气动物的肉味鲜,也是不能忽略的。歌谣中说:“九月狐狸十月狼,立冬貉子绒毛长。小雪封地没营生,收拾压关打老黄。”老黄指得是黄鼠狼。这里是说阴历九月狐狸的毛最好,十月狼的毛最好,小雪后黄鼠狼的毛最好,这些节气是最适合打猎的节气。当然也有不适合打猎的节气,如“打春的狍子,立夏的猫子,要吃它们的肉,不如啃棉花套子。”这言外之意告诉人们这时节动物的肉不好吃,就不要去打。说不清这时节动物的肉是真的“不如啃棉花套子”呢,还是此时的动物正处在旺盛的繁殖期,为保护其繁延与发展所编排出的理由呢。总之,这些民谣是独具特色的,是人们劳动智慧的结晶。
    在木兰围场等满族自治县流传的歌谣中,有一些是地名歌谣。这些歌谣多与历史上的事件有关。康熙皇帝在此地所留遗迹,在歌谣中也有反映,如康熙三十五年,蒙古准葛尔部头领葛尔丹在沙皇俄国的操纵唆使下,发动了叛乱。为维护清朝的民族团结和统一,康熙亲自率军征讨葛尔丹,历史上有名的乌兰布通之战就发生在木兰围场北部草原上。在古战场上有两座山,大红山和小红山,传说这两座山原来是一座,康熙带着大军赶到山前时,山的高峰已被葛尔丹占领,清军点燃大铁炮。“轰隆”一声巨响,炮弹落在红山上,红山立刻裂成两半,一半在原地,另一半飞落在西南七八里的草地上,形成一座小红山。所以人们就称原山为大红山,另一个为小红山了。据说随着红山的震裂,葛尔丹的军队主力皆葬于山下,从此也就迎来了清军的胜利。如今大、小红山已成了木兰围场一大景观,民间有歌谣流传“七十二围古木兰,康熙大战在红山,红山裂开两大半儿,平了叛匪葛尔丹。”在胡玉翠搜集的《毛大坝十景》的歌谣里,还有“双十古洞藏春色,七座塔是康熙留,上马圈里圈御马,大监斩首龙爪沟……”。每一处地名的由来都伴着一个故事和传说的,这里的地名实在是丰富有趣。
    康熙皇帝是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是雄才大略、智勇双全的君王,他熟读历代经史子集,精通用兵韬略,又深受儒家“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思想的影响,他不主张修长城,他认为,长城无论修得多坚固,毕竟是砖石的防线。而供应充足、将土一心,才是真正的长城。历史上多少王朝大修长城,耗尽人民血汗,外患没及防御却被人民起义的浪涛吞没。他曾对古长城发出感慨:“隐隐山头皆古戍,中原民力尽边城”“万里经营到海涯,纷纷调发逐浮夸。当年用尽民生力,天下何曾属尔家?”这是前车之鉴。康熙执政后,采取的是“习武绥远”之策,用打猎锻炼八旗军,改变“骄逸自安”软弱无力的状态。用宴筵、赏赐、接见与和亲等方法联络少数民族,并借助他们的力量,巩固北部边防,防止外来侵略,维护国家团结。据资料记载康熙先后将七位公主嫁给蒙古各部王公。康熙之后雍正也有三个公主,乾隆有三个公主,道光、嘉庆都有两个公主嫁给蒙古王公。在流传的民谣中有不少是以满蒙和满汉团结为内容的。如丰宁满族自治县刘福民搜集的《风情谣》中就有这样的句子:“和亲沟,喇嘛山,蒙满团结如泰山;天财梁,天财庙,满汉共管大寺庙。”李秀兰搜集的《和亲曲》中有“马莲花开一道,伴着公主上花骄。干啥去?和亲去,蒙满结成百年好。”郭传永演唱的《百灵鸟》也很有趣味。“百灵鸟呀,百灵子窝,百灵子那里叫格格,哥哥听了格格叫,格格笑着迎哥哥……”这里格格指皇族的女儿,这首歌谣借百灵鸟的叫声,说出皇族女儿爱上一个汉族青年故事,挺巧妙地把鸟声人声溶汇一处。刘福民从一个羊官口中采集的《闯绣房》更是绘声绘色地表现了民族不同、家境不同的两个青年男女间的爱情。说的是一个穷苦的青年在皇室中做半活,无意间闯进格格的绣房,见到了美丽的格格,顿生情爱,却不能说出口,就借口问有啥活儿,说:“旯旯旮旮活儿吩咐吧,保证样样不乌图扎。”(乌图扎是满语不含糊的意思。)格格看出了他的心,且不嫌贫,大胆表示了爱情:“格格看着痴情的小半活,香笼柜里踮脚拿,取出衣衫递给他,说声别忘了托媒把亲拉。”“小半活心中犯了难,门户不对怎成连。彩礼银两靠谁拿,怎能取你到我家?”“格格手取描金匣,这锭银子你先拿,偷偷下楼快回家,早去早来莫把人急煞。”这歌谣中的两青年,不顾地位不同民族不同家室贫富悬殊等屏障,勇敢地相见,大胆地相爱,而在爱中表现出的情感上的含与露,怯与勇,确是细微之处见真情。整篇歌谣不足四十行,却刻划出满族格格和汉族小半活二人的鲜明的个性和生动有趣的形象。
    在表现男女爱情上《绣针扎》、《要兜兜》、《知心哥》、《古咚门,等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满乡儿女间真挚的爱情。李占演唱的《郎妹互望》也是别具一格的,如:
    郎在山上放牛羊,妹在山下洗衣裳。
    郎望妹来妹望郎,忘了牛羊和衣裳。
    牛羊跑到打麦场,棒槌打在石板上。
    这歌儿很短,却犹如一幅别致的水墨画,描出了一副痴情儿女的神态。真是有情有趣.
    木兰围场的建立,对“习武绥远”巩固边防起了重大的作用。但是因为设围占地,对百姓有所侵扰。一些官员滋生腐败,借机掠财,给百姓生活带来了饥苦。在满乡流传的这许多歌谣中,也有一部分反映了这种民怨情绪。如杨文龙搜集的《木兰围场》歌谣中提到的“不许百姓人围场,踩了寸草也蹲监。”“两伊河水流不尽,一围佃户泪不干”的句子。《交皇供》更有直接的反映:
    鹰狞屯,交野鸡,一半不交王爷逼。
    官木山,交官木,水旱运京都。
    杨木旗,史官木,打上印子运往内务府。
    还有《阿超谣》:
    东阿超,西阿超,财主坟茔大树高。
    大柳营,广义堂,穷人血汗变皇粮。
    疙达达,宽达达,日行千里不见家。
    阿超是满语的村名,疙达达、宽达达指清朝武职官员的红顶花翎。这首歌谣反映的是一些清朝官员跑马占地之多,已经是“日行千里不见家。”而百姓的地越来越少,交的皇粮却越来越多,这歌谣反映了官逼民怨的事实。
    康熙北巡和行围,毕竟是对历史做出了贡献。历代封建帝王夺取政权后,都面临两个问题,一个是内部腐败现象的滋生,一个是周边少数民族问题。康熙注意到了这两个问题,并采取北巡和行围这一措施,扼制腐败,并处理好与蒙族问的关系,这对于巩固北边,抵御沙俄的扩张是十分有利的,顺应了明清之际经济上相需与政治上统一的历史潮流,这是一项重大的功绩,应充分给以肯定。可以说,康熙不愧是封建时代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